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宣布乳癌篩檢人次首度突破百萬,創下歷史新高,並攜手多個病友團體與基金會,呼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乳癌倡議」(GBCI),希望透過全民參與、早篩早治,實現「健康台灣」願景。

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111年有17,366名女性罹病,112年則有2,972人死於乳癌,平均每天約8人因乳癌過世。衛福部也將持續結合醫界力量,朝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三成的目標邁進。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教授指出,國內乳癌發生率在20年間倍增,但死亡率未如歐美明顯下降,顯示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努力空間。

降低乳癌死亡率三大行動方向

為此,學會啟動「台灣乳癌倡議行動」,參照WHO全球乳癌倡議目標,設定在2040年前每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並提出三大行動方向:

1.提升健康意識與篩檢率,目標由目前46%提升至60%

2️.確保早期診斷與完整治療,讓80%的早期乳癌患者能接受完整藥物治療

3️.落實醫療平權與病友支持,建立全方位照護體系。

陳芳銘指出,雖然國內乳癌篩檢率近年提升,但仍落後歐美與日韓,關鍵在於女性健康意識不足,約三至四成女性一生從未做過篩檢。他強調:「早篩是第一步,早治才是真正關鍵。」

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是關鍵

研究顯示,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可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指出,早期篩檢搭配有效治療可降低約三成死亡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亦報導,美國乳癌死亡率在40年間下降近六成,篩檢與治療的進步貢獻最大。

在治療方面,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以自身經驗呼籲,約六成台灣乳癌患者屬於「荷爾蒙陽性型」,需長期治療與追蹤。她呼籲政府加速新藥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讓患者不因藥費負擔而放棄治療。

陳芳銘指出,隨愈來愈多醫學實證出爐,最新國際指引已建議將過去僅適用第3期高風險患者的術後「抗荷爾蒙藥物+CDK4/6抑制劑」輔助治療,擴及至第2期患者,以降低20年內的復發風險,期待用藥給付能加快及時與國際接軌的速度,讓早篩成果更能被落實。

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賴峻毅認為,健保雖積極接軌國際指引,但針對早期及晚期乳癌,仍有約45成建議治療尚未納入給付或有所設限。

4074歲婦女應定期乳癌篩檢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指出,國內患者常面臨「藥等不到、藥太貴」的困境,基金會已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協助癌友在健保給付空窗期獲得治療。

國健署長沈靜芬呼籲,4074歲婦女應定期接受公費乳癌篩檢,並強調已補助年輕癌友凍卵,減輕治療帶來的生育壓力。

最後,台灣乳房醫學會宣布推出「乳此平安」御守活動,號召全台醫護人員共同推廣「早篩、篩早」觀念。陳芳銘強調:「唯有全民建立正確乳房健康觀念,並確保有藥可用、敢用藥,才能真正讓乳癌不再奪走女性的健康與生命。」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抗癌之外,還要好好生活,中醫在癌症治療中的角色 ft簡采汝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血液腫瘤/中西整合科主任
.家族沒人有乳癌,我應該也沒事吧?常喝豆漿、吃豆乾容易得乳癌?沒檢查沒事,一檢查就罹癌?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