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中暑了才治療,這可說是「討皮痛」的做法!尤其曾經有中暑經驗的人,更要提高警覺,代表你的體質容易受到暑熱侵襲,應該在症狀發作之前就預先預防,才不至於一再重蹈覆轍。
順應天時 「伏」住暑氣才是智慧
在中醫養生觀念中,夏季最重要的就是「三伏天養生」。所謂「伏」的意思就是「隱伏避暑」,也就是提醒大家在大太陽下應該減少外出活動,避免逆天而行、曝曬於烈日之下,否則容易為夏季暑熱之邪所傷。
刮痧是有效的陽暑療法
現代人熟悉的刮痧,其實早已是中醫防治「陽暑」(因高溫、日曬引發的暑熱症)非常有效的療法。刮痧常進行於背部膀胱經、肘窩等部位,工具不拘,可以是牛角片、塑膠刮痧板,也可用家中常見的湯匙、瓷碗或硬幣。刮痧時務必搭配乳液或凡士林等介質,以免刮傷皮膚。
刮痧後毛孔會張開、邪氣外排,體內津液也會隨之流失,因此應立即補充一杯溫熱開水,不僅補津還能幫助身體代謝廢物,促進排出暑氣。
若中暑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等症狀,也可針對「風池穴」(位於後頸枕骨下方)揉捏按摩;太陽穴可使用指腹或刮痧板輕輕刺激,有助於清熱、止痛與舒緩不適。
運動後疲勞≠單純缺水 補電解質才對症
很多人在戶外活動後即使補水,仍覺得疲憊,可能是因電解質輕微失衡。建議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鹽分,或適量飲用運動飲料。但切記適量為原則,過量反而可能攝取過多鈉離子,造成負擔。
食療消暑:涼中有溫 平衡體質最重要
別誤以為清涼食物吃越多越能防中暑!涼性蔬果如苦瓜、黃瓜、絲瓜、番茄、蘆筍、涼薯等,確實能幫助降火氣,但從中醫觀點來看,真正能預防暑熱的關鍵,還是在於「補氣健脾」。
像是日本人在夏天吃鰻魚、韓國人吃參雞湯,目的就是用溫補食物來抵禦暑氣。中醫經典的「生脈散」也以人參為主,有助補氣、生津、強心,適合容易中暑的人日常調養。
水果方面,西瓜素有「天然白虎湯」美譽,清熱解暑效果極佳;此外,蘋果能補氣養心、桃子與香蕉也具消暑健胃之效,都是炎炎夏日不錯的選擇。
延伸閱讀:
·天熱吃「2冰品」恐愈吃愈熱,還會胖!加水果沒比較好 營養師提醒:千萬別晚上或睡前吃
·消暑解渴不只白開水!營養師激推「3種飲品」速降體溫 還不怕晚上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