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雖然小小一個,但在消化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詳細解釋膽囊切除後的飲食控制原理,幫助大家了解如何正確調整飲食!
膽囊的重要功能 ?
首先要了解膽囊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膽囊主要負責「儲存」和「濃縮」肝臟產生的膽汁,當我們吃進油脂食物時,膽囊會收縮擠出濃縮膽汁到十二指腸,幫助分解和吸收脂肪。
切除後身體的變化?
膽囊切除後,肝臟依然會持續產生膽汁,但失去了「儲存槽」的功能,這意味著:
.膽汁變成「細水長流」模式:不再有大量濃縮膽汁可以瞬間釋放,而是少量膽汁持續流入腸道。就像原本有個大水桶可以一次倒出大量水,現在只剩下細細的水龍頭慢慢滴水!
.消化油脂的能力下降:當你突然吃進大量油脂食物時,身體無法立即提供足夠的膽汁來分解,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很多患者形容就像「身體突然不認識油脂了」!

常見的不適症狀?
膽囊切除後如果沒有做好飲食控制,身體會出現這些警訊:
.腹瀉是最常見症狀:未完全消化的脂肪會刺激腸道,導致腹瀉、油便或大便呈現油膩感。有些患者形容大便「浮在水面上」或「沖不乾淨」,這就是脂肪吸收不良的表現!
.腹脹腹痛:尤其是右上腹部會有脹痛感,這是因為腸道努力消化過多脂肪造成的負擔。疼痛通常在飯後30分鐘到2小時內出現,特別是吃了油膩食物後更明顯。
.噁心想吐:身體對油脂的耐受度降低,即使是平常能接受的食物,現在也可能引起噁心感。

飲食控制的核心原則?
不是完全不能吃油,而是要「分散攝取」:
.關鍵在於改變吃油的方式:與其一餐吃大量油脂,不如將油脂分散到一整天的各餐中。比如早餐可以吃一點堅果、午餐加一些橄欖油、晚餐吃適量魚肉,讓身體有時間慢慢消化。
.選擇「好油」很重要:優先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酪梨、堅果類,這些比動物油脂更容易消化。避免油炸食品、肥肉、奶油等飽和脂肪,因為這些會增加消化負擔。

實用的飲食建議?
.烹調方式要改變:改用蒸、煮、燉、烤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大火炒菜或油炸。如果要用油,建議用噴霧瓶控制用量,或使用不沾鍋減少用油需求。
.餐次安排很關鍵:改為少量多餐,每餐間隔3-4小時,讓消化系統有充分時間處理食物。
.觀察身體反應:每個人的耐受度不同,建議準備「食物日記」記錄吃了什麼、何時出現不適症狀,找出自己的飲食界限。
大部分患者經過適當調整後,都能重新享受美食,只是需要更聰明地選擇和搭配食物。如果症狀持續嚴重,一定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策略!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這幾種情況」不切膽囊恐致命! 醫曝「後遺症發生率」與短命真相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醫揭「成因與高風險族群」 長期低脂飲食、服用制酸劑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