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這幾天台北陰雨綿綿,濕氣瀰漫,不少民眾覺得整個人都懶洋洋、提不起勁。中醫提醒,氣候潮濕時更容易讓體內濕氣堆積,引發或惡化各種疾病,若長期不調理,恐成為「萬病之源」。
中醫講六淫邪氣,即是「風、寒、暑、熱、濕、燥、火」,濕邪便是其中的一種。中醫師許禎育解釋,「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濕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所以,濕氣被稱為萬惡之邪,遇到寒則成為寒濕,遇到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因此,春夏養生,必先除濕。
到底什麼是濕氣?對健康有何影響?許禎育解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氣變化有自然調節的能力,若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體內水分調控失衡,使水分排不出去,臟腑的運作必然受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你經常晚上洗頭不吹頭髮就睡覺,或是運動大量流汗之時沖冷水澡、喝冷飲,或是喜吃甜食,愛吃肉食,傷害我們的脾胃(脾主運化水濕),使水濕不能完全運化,濕氣就會上身了。
身體有濕氣聽起來好抽象,我們不妨可以這樣想,若我們在下雨天穿了一件淋過雨的衣服,身體必然難以活動,也感到濕悶不舒服。同樣的,當身體濕氣重,到處瀰漫著水,脾運化水分的功能又失常,沒代謝掉的水分勢必只能阻塞、腐化,漸漸變成死水,這時我們不管吃什麼營養的食物都難以吸收,而且代謝出的廢物也難以排出,而「濕久不去,便積為痰」,一旦成為痰濕體質,各種毛病就跑出來了。
哪些疾病與體內濕氣重有關?
哪些症狀或疾病與體內太濕有關係呢?許禎育說,濕氣會傷氣血及津液的運作,所以,病患經常會有精神不濟的表現,譬如老是感覺沒睡飽、昏昏欲睡、頭昏、頭重、四肢酸懶、關節肌肉不靈活、胸悶。
特別是不喜歡流汗以及經常待在冷氣房的人。經過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濕,身體的陽氣已經被壓抑半年以上,累積了許多濕寒,所以,夏季之所以酷熱,就是要讓身體適當發汗,讓末梢微循環大開,幫助體內排出秋冬累積的的濕與寒。
然而,現代人一到夏天怕動怕流汗,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貪涼,吃冰品喝冷飲,讓體內聚積的濕氣難以排出,也難怪越來越多人一到夏天就容易中暑,因為濕氣根本難以排除。另外,諸如過敏性支氣管炎、肥胖、氣喘、腫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都與體內濕氣聚集有關。
12症狀表示體內濕氣重 1.精神不好 2.頭沉重、感到累 3.特別容易出汗 4.嘴巴有異味 5.眼睛分泌物多 6.難以入眠、睡眠品質差 7.呼吸用力、會打呼 8.感到渴,卻又不想喝水 9.大便長期不成形 10.大便雖成形,但會沾黏馬桶壁 11.罹患代謝性疾病 12.罹患各種慢性病或癌症
|
(記者陳大樂、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襪子穿到鬆垮、破損恐害香港腳、靜脈曲張! 皮膚科醫授「4招」除臭、防細菌孳生
·下大雨鞋襪濕爆!「5個速乾妙招」曝:灑點鹽也有用 吹風機別開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