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有高達41.11%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佳,約9.11%屬於獨居族群。進一步分析發現,長者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有4.39%經常感到孤獨、6.5%經常緊張不安或煩躁、5.4%時常情緒低落、5.34%對事提不起勁、4.78%無法控制憂鬱情緒。
隨著年齡增長,憂鬱傾向同步上升,其中「做事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的比例增幅最大,達2.07%。
社會連結是預防老年憂鬱的關鍵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期刊》(2023)研究指出,社會連結、社會支持與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是影響幸福感與預防憂鬱症的關鍵因素。為了回應台灣高齡化與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的挑戰,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持續推動老年憂鬱防治,鼓勵社會「多傾聽、多陪伴」。
今年,雙方再度與導演葉天倫合作,邀請「國民阿嬤」陳淑芳、歌手及演員范逸臣與運動藝人黃沐妍(小豬)共同演出兩部公益短片。
短片中,范逸臣與黃沐妍分別飾演年輕世代角色,偶遇陷入憂鬱與孤獨的長者(由陳淑芳、鍾倫理飾演)。透過一場平凡對話,他們用真誠的傾聽與陪伴,讓長者慢慢吐露心中壓抑已久的失落、自責與遺憾,重新打開心門、看見希望。
目前兩部短片已完成拍攝,正進入剪輯階段,預計年底前公開。
憂鬱症常被誤認為「老化」 錯失治療黃金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老年憂鬱症往往以身體症狀為主,如「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容易被誤以為是老化或其他慢性病,導致延誤就醫。
葉雅馨提醒,家人與照顧者若發現長輩出現以下狀況——
*持續兩週以上情緒低落
*對事物失去興趣
*睡眠或食慾明顯改變
*感到無價值、無助或疲倦無力
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包括精神科、心理諮商或社區心理健康資源。
傾聽是最溫柔的陪伴
葉雅馨強調,「傾聽與陪伴,是預防憂鬱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方式」。
日常中多與長者聊聊,不論是開心的或難過的事,都能讓情緒有出口,減少孤獨與無助感。她也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關注長者心理健康,營造一個有溫度、有連結的老年生活環境,讓長輩在人生的下半場,依然能安心、自在、被愛。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改善焦慮、憂鬱,營養師大讚「5食物」吃了超穩情緒! 尤其這1樣1天至少吃1次
.心情急救術大公開,情緒CPR幫你扶一把ft藍素禎(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總幹事、張瓈文(華心心理健康急救計畫專案經理、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