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依循「211餐盤」原則飲食,卻發現有人輕鬆瘦下來,有人努力多時卻成效有限。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指出,問題往往不在餐盤比例,而在於食物的加工程度。
他引用刊登於《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飲食內容完全符合國家健康飲食指南,同樣的營養比例下,採用最低程度加工(MPF)飲食者減重效果幾乎是超加工食品(UPF)組的兩倍。
加工不同 減重成果差一倍
該研究納入55名BMI介於25至40的成年人,屬於過重或肥胖族群,且日常飲食中超過一半熱量來自超加工食品。實驗採交叉隨機對照設計,每位參與者分別接受八週「最低加工飲食」(MPF)與八週「超加工飲食」(UPF),中間間隔四週恢復原本飲食,以排除基因與代謝差異。
結果顯示,兩組皆有體重下降,但MPF組平均減重2.06%,UPF組僅 1.05%,差距接近兩倍。更值得注意的是,MPF組減掉的主要是體脂肪與內臟脂肪,食慾控制也更佳;相對地,UPF組雖有體重下降,卻幾乎未改善脂肪比例。
李唐越指出,換句話說,即使吃得『看起來很健康』,如果食物加工太多,效果仍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說,食物的加工程度往往是減重成效的關鍵變因。
三大原則讓「211餐盤」更有效
李唐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並非專門針對211餐盤設計,但其核心概念「挑對食材、減少加工」正與211原則相符,因此建議,若想讓211餐盤發揮最大效果,應掌握以下三點:
1.蔬菜(餐盤的一半)
蔬菜富含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能增加飽足感並照顧腸道健康。建議選擇新鮮、顏色多樣的蔬菜,少油少鹽、簡單烹調最健康,外食時可避開油湯或多餘醬汁,必要時可過水減油。
2.蛋白質(餐盤的四分之一)
蛋白質能促進飽足感、維持肌肉量,是減重過程的關鍵營養素。以原型食材為優先,如魚、雞胸肉、豆腐、蛋等,避免火腿、香腸等加工肉品,像是便當中選滷蛋或豆干,就比香腸更符合原則。
3.全穀雜糧(餐盤的四分之一)
精緻澱粉容易導致血糖波動、增加食慾。可改選五穀飯、糙米、地瓜、燕麥等全穀類,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例如早餐把白吐司換成地瓜,就是簡單又有效的做法。
特殊族群仍需專業評估
李唐越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特別是中重度或末期,因為對蛋白質與鉀離子攝取需求不同,不宜直接照搬211餐盤。若已有肥胖、三高、血糖波動或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僅靠自行飲食控制效果有限,應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團隊協助,透過完整評估與個人化規劃,才能安全又有效地達到控糖與減重目標。
他也強調,「吃得天然、少加工」仍是最核心的健康準則。只要回歸原型食物、控制烹調油鹽、搭配均衡比例,「211餐盤」不僅能幫助減重,更能讓身體回到自然的代謝節奏,長久維持輕盈與健康。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血壓突然飆高!中醫師圖解「5穴位」解頭暈、頭痛急性症狀 只需持續按壓3分鐘
·坐著60分鐘後步行10分鐘,就能降低血壓,而且從這個時期就要開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