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心臟病不是老人專利,已悄悄成為每個家庭都該擔心的健康警訊!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年公布資料,心臟病連續多年穩居台灣十大死因第2名,更令人警覺的是,發病年齡已逐年下修,從中老年人延伸到40歲以下的上班族與年輕族群。很多人以為心臟病是壓力大、運動少、家族遺傳的問題,但事實上——「吃錯東西、吃不夠營養」才是最日常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殺手!

飲食中的「慢性傷心劑」:鹽、糖、油太多,關鍵營養卻太少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指出,台灣人每日平均攝取的鹽分,是建議量的兩倍以上;而能夠保護心臟的鎂、鉀、Omega-3、纖維等營養素,卻大多攝取不足!

外食族最常忽略的就是「隱藏鈉、糖、油」,這些看不見的陷阱,不會讓你今天馬上發病,但卻會默默讓血壓升高、血脂惡化、心律不整愈來愈頻繁。

•滷味、火鍋湯底=高鹽陷阱

•甜點、早餐玉米片=血糖飆升的幫凶

•炸物、奶油醬料=壞油吃過量

根據《Food Science & Nutrition2024年的系統性回顧指出,鎂參與300多種酵素反應,能幫助心律穩定與血管舒張。同年《Scientific Reports》也發現,高血壓族群中鎂與鉀攝取量不足者,其血壓控制表現較差。此外,《Kidney Medicine2020年分析腎臟病與高血壓風險時,進一步指出高鉀飲食對調節血壓具保護性,尤其植物性來源更具優勢。這些研究共同指出,心臟疾病患者日常應強化礦物質營養素攝取,特別是鎂與鉀的充足補充。

此外,研究指出,以下這些日常食材,就是維護血壓與心臟健康的營養基本盤!

•高鉀食物能促進鈉排出、放鬆血管、調節血壓,是天然的「護心營養素」。常見來源:香蕉、奇異果、毛豆、紅豆、菠菜、地瓜、酪梨。

•鎂有助於超過300種酵素反應,包括心律穩定與血管彈性,是維持心臟跳動節奏的重要關鍵。常見來源:燕麥、南瓜子、全穀類、深綠色葉菜、黑巧克力、無糖豆漿。

Omega-3是心臟的潤滑劑,你吃夠了嗎?

並不是只有高膽固醇才會傷心臟!!其實,缺乏好的脂肪才是讓心臟發炎的隱性風險!2025年《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針對VITAL研究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指出補充Omega-3脂肪酸對心臟病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魚類攝取少者)特別有效,能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

另一篇2025年《Frontiers in Nutrition》發表的中國大規模研究也指出,缺乏Omega-3攝取是缺血性心臟病的重要可逆因子,其影響在老年男性中尤其顯著。

也就是說,Omega-3脂肪酸不只對腦部與眼睛好,更是心血管健康不可缺少的「潤滑劑」。

Omega-3怎麼吃?魚油膠囊不是唯一選項,鮭魚、亞麻籽油、核桃、鯖魚都能吃出潤心脂質!

膳食纖維別小看! 它能降膽固醇、抗發炎、穩定血糖

很多人以為纖維只是幫助排便。錯了!根據《Food Science & Nutrition2024年的文獻整理指出,高纖維飲食能有效降低LDL膽固醇、調節血糖並減少體內慢性發炎反應。《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2021年在馬來西亞成人族群進行調查,也證實高膳食纖維攝取與血壓、血脂、BMI皆呈負相關。

這代表每日足量攝取膳食纖維,是穩定三高、預防心臟病的重要起點。全穀類(糙米、紅藜)、豆類(紅豆、黑豆)、海藻類、蕈菇類(黑白木耳)都是膳食纖維的好來源。這些食材不僅讓你更有飽足感,更能穩住膽固醇、穩住血糖、穩住心臟節奏。

一日護心營養餐盤這樣吃

•早餐:燕麥+核桃+香蕉豆漿(含鎂+鉀+纖維)

•午餐:五穀飯+毛豆炒雞絲+炒菠菜+紅豆湯(含鎂+鉀+纖維)

•下午點心:奇異果+原味堅果+亞麻籽優格(Omega-3+鉀)

•晚餐:炙燒鮭魚+燙青江菜+地瓜+黑木耳(Omega-3+鉀+纖維)

這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其實就是營養師口中的「護心三寶」——鎂、鉀、Omega-3與纖維的絕佳來源!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醫示警「做不到這個動作」恐是心臟病前兆! 死亡率也比常人高6倍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