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一般來說,肝病的發展過程大同小異,通常都會先從慢性肝炎開始,之後演變成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照著順序發展就像是一部「肝病三部曲」。非酒精性脂肪肝亦包含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一開始可能只是單純脂肪化,也就是只見肝細胞內有脂肪積聚,但未見明顯發炎受損或纖維化,此階段就好比三部曲的前奏曲,如果放著不管任其發展下去,不久後便會正式進入三部曲的序曲——「慢性肝炎」。

脂肪肝並非單純病變

早期脂肪肝不受醫界重視,直至近年研究才明確指出,脂肪肝並非單純病變,其本身即是一種疾病。「如果被診斷出有脂肪肝卻不去改善的話,長期下來肝細胞就會發炎受損,之後會出現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

楊國鑫強調,還沒惡化到跨越「肝硬化」的那條線之前,脂肪肝都還算是可逆的疾病,只要願意努力改善生活習慣,就能恢復健康。反之,要是被宣告了肝硬化,即代表肝臟已無法恢復原本機能,要治療到痊癒幾乎是不可能,只能維持剩餘的肝功能、避免繼續惡化。因此,有脂肪肝的朋友切勿抱持僥倖心態,免得「一超線成千古恨」。

此外,胃腸肝膽內科醫師楊國鑫也提醒,「一般的病毒性肝炎,也就是常見的B型、C型肝炎大多會先進展成肝硬化,最後才會長出肝癌;脂肪肝卻容易跳過肝硬化,直接演變成肝癌。」就算還未惡化到罹患肝癌,長期下來引發其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等問題,同樣會讓人苦不堪言。

脂肪不是病,病起來卻要人命

一般我們所指的脂肪可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前者指的是皮膚底下的脂肪,後者則是長在內臟周圍的脂肪。在正常情況下,適量的脂肪可以幫助人體儲存能量、固定臟器還有緩衝外來傷害。只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旦脂肪堆積過多,不只外在體態走樣,其他如胃食道逆流、憂鬱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皆與脂肪有關的「脂肪症候群」,就會呼朋引伴般的一同找上門!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指出,肝硬化及肝癌並不是脂肪肝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大部分皆因其他併發症所導致,像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為此楊國鑫也表示,我們應該將脂肪肝視為一種「全面性」的健康警訊,而非僅是個別器官之損害,吃得太油、太甜,又缺乏運動,不僅會加重肝臟負擔,也會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嚴重影響,其引發的連鎖效應更是不可小覷。

肥胖與脂肪肝可說是息息相關,因此,參考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或腰臀比等相關數值,就能幫助民眾初步判斷自身是否有罹患脂肪肝的風險。例如,BMI超過30的肥胖患者,罹患脂肪肝的風險為一般人的3.5倍,且BMI每增加1,就可能提高1.2%的罹患率。

「飲食攝取上『入不敷出』的人,確實比較不容易有脂肪肝,但這並不表示脂肪肝是肥胖者的專利。」楊國鑫進一步說明,以前人講究吃得飽,現代人反而著重「精緻、好吃」才是好。然而美味好吃的食物,不外乎就是高糖分、高油脂、高熱量,像蛋塔或是小小一塊蛋糕,油脂卻高的驚人,不僅缺乏營養素,更是形成脂肪肝的一大元兇。

楊國鑫提醒,現代人的飲食方式造就了許多「隱性肥胖」,即使BMI正常,身形也沒有明顯走鐘,只要體脂肪超過標準也算是肥胖,不知不覺之中,可能就成了名符其實的「泡芙人」!

(記者夏曉稚,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肝不好最難被發現!你是肝癌高危險族群嗎? 醫警告7種人不可大意
·胸口出現蜘蛛痣,小心已經罹患肝病! 一張圖帶你快速看懂肝癌警訊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