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夜晚——在客廳看劇時,眼皮才打兩下就睡著;可一回到床上,卻開始數羊、翻身、盯著天花板,甚至懷疑人生?沙發彷彿有催眠功能,床卻成了「反睡神器」。真有這麼玄嗎?

沙發的「溫柔陷阱」:放鬆無意識

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在沙發上,人不會對自己說「我要睡覺」。那是一個用來放鬆、發呆、滑手機的地方。沒有壓力,睡意就自然流進來。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情境聯想」,大腦會記住每個場域的情緒標籤。

沙發的標籤是「放鬆」,床的標籤卻常被我們貼上「努力睡著」。有研究指出,人對睡眠環境的主觀感受——是否安全、舒適、安靜——會顯著影響入睡速度與睡眠品質

在一項刊登於《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受試者對環境抱持「放鬆與安心」的感受時,其入睡時間明顯縮短,整夜覺醒次數也減少。這代表,環境帶來的情緒氛圍與心理暗示,可能比床的軟硬更重要。

同樣地,在《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的研究中也發現,居家睡眠環境的主觀品質(光線、溫度、噪音與安全感)與睡眠效率呈正相關。

換句話說,當我們覺得「這裡好安心」、「這個地方屬於我」,身體與大腦就會自動進入副交感神經的放鬆狀態。 

床的詛咒:越想睡,越清醒

對失眠的人而言,床久而久之變成「戰場」。你越焦慮「今晚又睡不著怎麼辦」,交感神經越被點燃,心跳變快、腦波變急。睡眠被逼成一場任務,而不是自然的沉睡。

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的最新版指南中,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被列為一項建議治療選項,其內容確實包含「若無法入睡,離開床/臥室」。如果在床上超過15-20分鐘仍清醒,請起身離開房間,直到有睡意再回來。這叫「睡眠再制約法」。它的核心理念很簡單——讓大腦重新相信:床是夢的入口,不是焦慮的舞台。 

沙發的秘密:被包圍的安全感

沙發的包覆感、略高的溫度、較窄的空間,會讓人本能地感到被「安全包圍」,這種微妙的安撫,讓副交感神經(掌管放鬆)啟動。同時,人體核心體溫下降、皮膚溫度上升,正是入睡的生理信號。

體溫變化是觸發睡意的重要開關。沙發剛好營造出這種「入夜前的溫柔坡度」,所以你才會在毫無防備中沈入夢裡。 

想在床上,也能秒睡? 試試這3招

1、只把床留給睡覺與親密時光:別讓床變成追劇場、辦公桌。讓大腦重新學會:「床=放鬆」。

2、提前半小時調暗燈光,關掉螢幕:螢幕光線會誤導褪黑素分泌,關燈比吃安眠藥更有效。

3、睡不著,就別硬撐:起來做點無聊的小事——摺衣服、看紙本書。等真正有睡意,再回床上。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睡覺有一點聲音就醒?醫揭關鍵 睡前1習慣讓你睡更深
·一直失眠、半夜易醒?醫曝「床單顏色」恐是真兇 這3種最破壞睡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