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自今年9月起推出「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針對乳癌、血癌等重大疾病治療可能影響生育功能的患者,經專業評估後,女性可申請凍卵補助最高7萬元,男性凍精可補助8千元,讓癌友在治療前保留未來生育希望。
生殖醫學科醫師沈孟勳指出,過去許多癌友在確診當下,因面對龐大治療壓力與醫療費用,往往忽略「治療前的生育規劃」。透過政府補助,可協助病友多一份對生育的考量。沈醫師補充,近年地方政府如桃園、新竹、苗栗與雲林等地,也推出「社會性凍卵補助」,擴大照顧健康女性族群,使生育保存議題成為公共健康政策的一部分。
凍卵不只是備案,而是預防醫學
沈孟勳強調,凍卵已從過去「治療前保存」的手段,轉變為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歐洲生殖醫學會2022年將社會性凍卵定義為「預防年齡相關的生育力喪失」,凸顯凍卵不只是備案,更是女性主動為未來買保險的方式。
根據研究,若女性在35歲前凍卵,未來使用冷凍卵子受孕成功率可高出40歲以上族群兩倍,且療程費用更低。沈醫師指出,35歲前卵子品質與數量最佳,平均可取得10至15顆成熟卵,成功率可達60%至70%;若超過40歲,僅能取得5至8顆卵子,成功率可能降至三成以下,且費用與時間均會倍增。
隨著晚婚與少子化趨勢,卵巢功能在35歲後逐漸下降,尤其38歲後更為急速。沈孟勳提醒,下列三大族群應特別留意凍卵時機:
3大族群留意凍卵時機
1.癌友與重大疾病患者:化療或放療前應諮詢醫師進行凍卵。
2.遺傳性疾病或卵巢功能異常女性: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早衰等族群。
3.高壓職場族或晚婚女性:熬夜、壓力大或飲食不均,可能導致生育力提前下降。
沈孟勳說明,凍卵療程約需兩週,分為三階段:卵巢刺激、取卵手術、冷凍保存,且會依個人年齡、卵巢功能及荷爾蒙指標設計個人化療程,以確保安全與成功率。建議取得足夠卵子以達70%以上受孕率,35歲以前約10顆、35至39歲約15至20顆、40歲以上約20顆以上。
沈孟勳指出,隨著醫療技術成熟與社會觀念開放,越來越多女性主動了解凍卵的安全性與必要性,從醫療性到社會性凍卵,凸顯女性健康已從「治療導向」轉向「預防導向」,讓女性能掌握自己的人生節奏。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凍卵有哪些副作用?罹癌可以凍卵嗎? 醫師解答真相
·國人晚婚晚育比例高!醫點名「5類人應考慮凍卵」 35歲以上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