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公布,2024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情形顯示,因退休而離職者達約11萬人,為2008年以來最多;整體勞工平均年齡也提升至40.5歲,創近年來新高。專家示警,勞動力持續老化趨勢恐引發職場年齡歧視與老人貧窮等隱憂,長期下來恐怕衝擊經濟。
主計總處指出,近年勞工退休人數持續上升,從2014年約9.4萬人攀升至2024年的11萬人,較前一年增加逾4000人。主計總處分析,主要受人口高齡化及戰後嬰兒潮世代退休效應影響,因此進入退休高峰期。
主計總處公布近年勞工退休(含優惠退休)人數。圖/台視新聞勞動力老化!專家示警:職場年齡歧視、老人貧窮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部分勞工雖以退休名義離職,但仍希望繼續工作,卻往往因年齡歧視難以找到與原職相當的工作,進而出現「老人工作貧窮」問題。主計總處統計顯示,整體勞工平均年齡40.5歲,比十年前增加近一歲,其中45歲以上勞動人口逐年增加,顯示勞動力老化現象日益明顯。
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指出,隨著領取退休金人口增加、繳費人口減少,政府財政資源將受到壓縮,經濟成長動能也可能逐漸減弱。辛炳隆進一步建議,企業應重新檢討「用人哲學」與強制退休制度,並鼓勵員工持續精進知識與技能,以因應高齡化社會。
專家籲善用中高齡經驗 推回聘、延後退休制度
專家呼籲,企業不應只鎖定年輕族群,而應善用中高齡員工的經驗與穩定度,推動回聘及延後退休制度;民眾則應持續學習新知,共同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台北/王孜筠、黃明聖 責任編輯/周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