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11期)

醫療系統聯盟(Healthcare Systems Consortiun, HSC)於2024年首度舉辦醫療科技系列獎項評選,其中「醫療科技傑出貢獻獎」由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獲得,是該獎項唯一得主。

在台灣醫界,黃建寧的名字經常與「糖尿病」與「代謝疾病」同時出現。他甫卸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一職、現任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不僅是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更是學術研究與醫學教育的重要推手。

從臨床到教授,一路將臨床實務與研究並行,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百餘篇,參與並主導跨國合作計畫;進入教育領域中,更是改革派校長,致力中山醫大醫學生跨域能力養成。他認為,醫療人才不能只侷限於專科技能,還必須理解公共事務,具備溝通、合作、公民素養與人文關懷。

致力醫學教育的轉型升級

黃建寧接任中山醫學大學校長後,對教育的定位十分清晰:「人才一定是要為社會所用。」並強調,傳統醫學教育已不足以應付未來挑戰,不只需培養技術專業,更要回應人口老化、數位化與跨領域挑戰。 

 「我們的學生未來不能只是單一專科醫師,必須理解公共事務,能溝通、合作,並具備公民素養。」他強調,醫學教育也要有同理心與獨立思辨能力,因為醫師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遠不只是治療病人,更是政策改善的參與者。

醫學教育的核心使命不只在於知識與技術的傳授,也要強化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因此,除了專業外,更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黃建寧觀察到,新世代醫學生對於犧牲奉獻的想法與上一代不同,而是更在意生活品質。他認為,學校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理解人生價值不只在金錢,而在於如何為他人創造價值。

因此,在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醫學院會安排一場「授袍儀式」,提醒學生穿上白袍背後的使命;透過授袍與宣誓後被提醒,白袍上所背負的使命,是成為一名術德兼備、以病人為中心的良醫。

糖尿病應以防治優先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50萬人,且持續增加。歷任兩屆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深知該疾病的嚴重性,並直言,國內糖尿病的結構呈現「M型化」:一端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另一端則是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

 

事實上,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成人肥胖率已達45.4%,糖尿病M型化趨勢明顯,為此,政府近年將健檢年齡下修至30歲以上,並強調早期篩檢與健康促進。「台灣是亞洲最胖的國家」他毫不避諱點出,含糖飲料已成文化符號,卻也成了慢性病的推手,若無法從源頭扭轉,糖尿病將成為新國病。

黃建寧表示,學會曾發表《糖尿病宣言》,呼籲政府與社會各界,包括對醫療院所與相關專業人員、社會大眾、父母老師、病友與企業界,正視糖尿病危害,必須從教育、飲食、運動著手。

鑑此,他主張政府應比照「癌症辦公室」模式,成立專責的「糖尿病辦公室」。原因在於,糖尿病防治需要跨部會合作,由教育部推動健康飲食教育、國健署加強社區篩檢、運動部營造全民運動環境,勞動部也要正視糖尿病對勞工身心的影響等。

從治療端來看,如今糖尿病治療進展迅速,近年GLP1-RASGLT-2抑制劑等新藥已證實能延緩腎病變。然而,由於健保總額制度,台灣的給付往往落後於國際,患者必須自費或等待多年。「治療若跟不上國際,病人就會錯過黃金時間。」黃建寧語帶無奈,但也直言,糖尿病在台灣仍存在汙名化,不少人害怕被貼上標籤,而隱瞞病情,延誤治療。「這需要衛教與宣導來改變,讓社會氛圍更包容。」

此外,分級醫療未能落實,患者偏好直奔醫學中心,導致基層無法發揮應有角色,也是糖尿病防治與照護所面臨的挑戰。「政府應更明確規劃風險分級,糖尿病輕症在基層獲得妥善照護,把資源留給重症患者。」 

採取共病管理,跨團隊的精準醫療

「糖尿病從來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連串共病的起點。」黃建寧提醒,除了大小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也與癌症、睡眠呼吸中止、骨質疏鬆症等高度相關。

他提及糖尿病易被忽略的嚴重性,糖尿病患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增加20%30%;糖尿病沒控制好、低血壓、腎功能差等患者,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糖尿病控制不好,不只影響腎臟,還會加速大腦退化。」從中山附醫的研究資料也印證了這點:在2031名失智症患者中,有高達732人同時罹患糖尿病,佔比達 36.3%

目前,台灣已有優秀的糖尿病衛教師,但一人往往要照顧數百位病人,負荷沉重。對此,黃建寧也主張應推動「多團隊合作」,結合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與數位工具,共同提升照護品質。

腎病變預測,台灣之光的創新工具

台灣長年被稱為「洗腎王國」,洗腎患者盛行率高居世界前幾名,而糖尿病的確是國人洗腎主因。「不能等到病人走到洗腎階段才處理,必須更早介入。」黃建寧特別提及一項「早期腎病變風險預測工具」(DNlite),能透過尿液檢測早期生物標記檢測,在病程早期即預測惡化風險。 

他強調,這是「台灣之光」的研究成果,如果能普及,將大幅減少病人進展到末期腎病的機率,甚至能避免洗腎的威脅,「延緩10年、15年,甚至20年才需洗腎,對病人和國家都是巨大的貢獻。」

傳統上,醫師可透過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尿液白蛋白(UACR)進行分級,但在疾病早期,指標往往顯示綠燈(正常),但仍難以辨識潛在高風險者。

DNlite-IVD103 則能在「綠燈」階段即篩出未來可能惡化的患者。「只要能早一步發現,就能早一步介入,延緩1520年的洗腎時間。」他充滿期待地說。

養生哲學:走路、補水與家庭日

談到自己的養生哲學,黃建寧笑說:「我工作太忙,但會盡量靠走路來紓壓。」他分享每天會在住家附近的美術館、公園繞一圈,沿路散步走走,讓腦袋暫時放空。而在飲食上,從不挑食,卻堅持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人體六、七成是水,補水是養生關鍵。」

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家庭陪伴。「再忙也要努力抽出時間與家人一起吃飯。」即便偶爾因壓力而需要聚餐小酌,他也提醒讀者,「偶爾可以,但不要成為習慣」。

即使工作繁忙,黃建寧至今仍堅持看診。「那是我的志業,也是我對醫師工作的核心價值。」他認為,與病人的直接接觸,讓他不忘當醫師的初心,也能讓他在行政與政策推動中,更貼近第一線需求。

從教育到醫療,從政策到生活,醫療的本質本就不單是治療疾病,而要幫助人們在疾病之中仍能活得有尊嚴、有品質。黃建寧的人生哲學,是在繁忙之中找到喘息、在壓力中學會平衡,要從最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從醫的初心。

延伸閱讀:
.張聰麒醫師 點亮視界「醫師的醫師」 仁心妙手守護靈魂之窗
.臺中榮民總醫院傅雲慶院長,亞洲補快,用「心」守護兒童健康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