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愈來愈熱,很多人光是坐著不動就汗流浹背,覺得渾身無力、提不起勁,懷疑自己是不是中暑了?不過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一定算是中暑;但在中醫眼中,這很可能是「陰暑」上身。
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兩種:
陽暑:多半發生在烈日曝曬後,例如士兵操練、戶外工人等,會出現高燒、大量出汗、頭暈嘔吐等熱衰竭症狀。
陰暑:現代人常見,並非因曝曬,而是因頻繁進出冷氣房、長時間處在空調下導致。常見症狀有微熱卻不出汗、胸悶氣短、頭昏沈重、肩頸痠痛,很多人只要刮痧出汗後,症狀便會緩解。
誰容易得陰暑?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不常運動、體質怕熱怕流汗的女性,或是出入冷熱環境頻繁的上班族、業務員,特別容易因為「毛孔開合失調」導致陰暑。而年紀大、5歲以下幼兒或剛生病康復者,體內正氣不足,也容易中暑。
此外,如果氣溫突然飆升,或濕度特別高,也會增加中暑風險。根據統計,上午10點與下午1到2點是中暑的高峰時段,若屬於氣虛體質(容易疲倦、怕冷怕熱、流汗多),建議避免在這段時間外出曝曬。
陰暑、陽暑處理大不同!
陽暑:為體熱耗氣,處理方式以「清熱補氣」為主,像是綠豆湯就是不錯的清暑飲品。
陰暑:則是「因熱受寒」導致,忌喝綠豆湯,否則反而會讓身體更虛。建議飲用薑片紅糖水,或用紫蘇等溫性中藥材,採用「辛溫解表」來緩解不適。
無論哪種中暑,暑邪都容易損傷體內津液,因此平時可以多補氣養陰,如山藥、紅薯等溫補食材,也有助恢復體力、預防暑氣傷身。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中暑了才治療?恐怕太晚了
.天熱吃冰消暑!營養師忠告「這幾種吃法」恐害變胖、腸胃不適 直接將冰咬碎超不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