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夏天動不動就超過35度,悶熱難耐,「中暑」就是最該提防的熱傷害。不管你是年輕人、長輩、運動族或上班族,只要待在高溫或悶熱環境太久,都有可能中暑!若沒有及時處理,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中暑分兩種型態,一次搞懂
中醫師郭家榕表示,中暑就是體內產生或吸收太多熱量,但又無法有效散熱,導致身體器官無法正常運作,常見分為兩大類:
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 好發族群:年長者、有慢性病者
- 常見情況:長時間待在高溫悶熱環境(如密閉室內、屋頂、戶外)數天後發作
- 原因:年長者體溫調節功能下降,導致無法散熱
運動型/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 好發族群:年輕人、戶外工作者、運動族
- 常見情況:在濕熱環境中劇烈運動或工作,身體產熱太快+環境阻礙散熱
- 特色:即使身體還在冒汗,也可能突然中暑
小心中暑症狀!別忽略這些警訊
郭家榕指出,初期可能出現所謂的「熱衰竭」症狀,包括:
1.頭暈、噁心、嘔吐
2.大量流汗、虛弱疲倦
3.心跳加速、視力模糊、腹瀉
若未及時處理,恐進展為真正的「中暑」:
1.體溫飆破40°C(肛溫超過40°C、耳溫39.5°C、腋溫39°C)
2.意識混亂、呼吸困難,甚至昏迷
3.傳統型中暑:皮膚乾燥無汗
4.運動型中暑:高溫仍大量流汗
嚴重中暑恐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甚至致命!

中暑怎麼辦?這樣急救最有效!
郭家榕說明,發現熱衰竭或中暑症狀,請立刻採取以下步驟:
✅搬離高溫地點,移到陰涼、通風處
✅脫除多餘衣物、鞋襪,幫助散熱
✅補充水分(意識清醒才能喝)
✅冷卻身體:用冷水擦拭皮膚,搭配風扇散熱
✅關鍵降溫部位:頸部、腋下、鼠蹊部可放冰袋
⚠️ 切勿用酒精擦身體,易導致中毒
⚠️ 體溫高、意識混亂者請立刻撥打119送醫

預防中暑這樣做!從生活細節開始
年長者出門穿著淺色透氣衣物,避開正中午
配備遮陽帽、太陽眼鏡、陽傘
走騎樓、選陰涼路線
避免在濕熱時段激烈運動或勞動
隨時補水+規律休息
清熱消暑這樣吃更健康
✔️ 多吃瓜果類蔬菜:冬瓜、苦瓜、絲瓜、西瓜等
✔️ 清涼甜品:綠豆湯、紅豆湯、薏仁湯
✖️ 少吃大量冰品,反而阻礙身體排熱
推薦茶飲:西洋蔘益氣消暑茶
材料:西洋蔘1錢、荷葉0.5錢、菊花0.5錢
泡法:加300~400c.c.熱開水沖泡,悶10分鐘
小叮嚀:胃寒者請將菊花先撈起再飲用
郭家榕強調,中暑是可以預防的,也能能搶救,但關鍵在於早期發現與正確處置;特別提醒,高溫日外出別鐵齒,多一點防備,少一分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冰更容易得尿道炎?醫吐「3原因」:便祕也會 上完廁所一定要擦乾淨
·熱到爆汗還沒變瘦?醫公開「4秘訣」遠離夏季肥 綠豆、苦瓜要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