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中醫與西醫的差異感到困惑,甚至認為中醫包治百病、療程緩慢,或是中醫與西醫是無法並行的。針對這些迷思,我們特別採訪了中華民國中醫抗衰老醫學會理事長林佩蓁,請她詳解中醫的特色、治療方式及適應症,幫助大家正確認識中醫。

林佩蓁指出,在門診裡面常遇到一些更年期的患者,她們可能本來是在看西醫,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比方說她覺得西醫的藥吃起來不太安心、怕有副作用,或者是覺得中醫比較天然,就會轉去看中醫。

其實本來是沒什麼問題的,兩種醫學體系都有人選擇,但比較常見的是,有些人會以為「中醫比較安全」、「中藥比較不傷身」,甚至有一些錯誤觀念,反而影響了健康。

【迷思一】中藥比較天然、安全?

林佩蓁說明,許多人常誤以為「天然」就意味著「安全」,認為中藥因為是天然草藥,相較於化學合成的西藥就不會有副作用。然而,天然並不等同於無害。許多中藥成分具有強烈的藥理作用,可能含有類似荷爾蒙的成分,這些成分在調節人體功能的同時,也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干擾肝臟的藥物代謝功能,從而影響體內其他藥物的效能與排除。

甚至有些來路不明的中藥,會被驗出重金屬超標或是有農藥殘留,這些都會對身體造成潛在的風險。所以,如果你長期在吃中藥補身,卻都沒有告訴西醫,就可能會導致開藥時忽略藥物交互作用,反而影響健康。

中藥與西藥在藥物成分、作用機制、代謝途徑上可能存在相互影響,這種交互作用有時會使藥效降低,甚至導致毒性反應,危及患者健康。因此,林佩蓁建議患者在使用中藥的同時,務必將服用情況告知所有相關醫療人員,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搭配使用中西藥,以確保安全性和療效。

【迷思二】中藥補氣養身=越吃越好?

有些人會認為:「我只是吃補藥而已,又不是治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常聽說中藥可以補氣、補腎、調經,很多時候是朋友推薦,或自行到中藥房購買補藥來服用。但實際上,中藥並非吃了就一定有效,或者越吃越好,每種藥材的效用都是針對特定體質或症狀而言,盲目服用可能適得其反。

林佩蓁進一步指出,補氣的藥對於氣虛的人確實有幫助,但如果本身是屬於上火體質,過量服用反而可能引起失眠、口乾舌燥、月經不規律,甚至導致血壓上升等副作用。因此,補藥並非人人都適用,應該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體質差異,來決定是否需要補藥以及選擇何種補藥來吃,而不是僅僅依賴朋友的推薦或流行趨勢自行抓藥服用。

此外,中藥講究辨證論治,意思是要根據個人的臟腑功能、氣血狀況以及身體虛實來調配藥方,才能達到真正的調理效果。如果忽視這些個體差異,盲目服用,即使是再好的補藥,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加重身體的負擔。

一定要找合格中醫師
林佩蓁提醒,在使用中藥之前,應該要先諮詢具有專業資格的中醫師,進行全面的體質評估和病情診斷,並且根據醫師的處方來使用補藥,這樣才能在補充身體不足的同時,避免引起其他健康問題。


中醫西醫都好 關鍵是「知情選擇」

林佩蓁舉例,有個小朋友3歲,連續幾個月都在西醫看針眼,終於帶來看中醫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小朋友有針眼,奶奶心疼,就每周都燉枸杞雞湯給小朋友吃,經過中醫師診斷之後,小朋友的體質多數為純陽之體,其實並不合適過份進補,在停掉食療後,單純只吃清肝明目的中藥,問題就很快改善了。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所以真的提醒大家,如果有在服用中藥,一定要跟西醫師說清楚,這不是信不信任的問題,而是安全性的考量。

林佩蓁指出,中醫有它的價值,像在調理體質、舒緩情緒上,確實很多人覺得有幫助。但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哪一種比較好或比較安全。尤其是遇到像更年期這種長期慢性調理的問題,可能會跨越中西醫之間的治療,這時候更需要跟醫師有良好的溝通;例如在吃中藥的同時,如果也正在服用荷爾蒙治療,那就一定要讓醫師知道,這樣醫師才能做出最安全的評估。

了解自己的身體 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林佩蓁再次提醒,無論你是選擇看中醫或西醫,重點不是哪一種比較好,而是是否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療法、成分與風險;並且透過清楚的知情選擇、完整的醫病溝通,就能在中西醫的優勢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照護方式。

一定要記住,不是天然的就絕對安全,不是補的就一定有效,讓自己成為最了解自己身體的人,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正在服用中藥治療,水果不能亂吃,否則恐會抵消藥效
·醫曝「5種中藥材」都是大便!網見名單嚇傻 金汁其實是男童糞便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