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也見過這樣的場景:有人睡著後,雷聲大作也能安然入夢;有人卻只要開門聲響,就立刻醒來,心跳加快。兩個人睡在同一張床上,一個像被世界溫柔擁抱;另一個,像在與世界搏鬥。
睡眠 其實是大腦在守城
重症醫師黃軒指出,我們一直以為睡眠是「關機」,其實那只是身體在休息,大腦還在執行任務。從入睡到熟睡,大腦經歷幾個階段:先是淺睡(N1、N2),再是深睡(N3),最後進入快速動眼期(REM),整晚循環4到6次。
在深睡期,大腦築起一道防線,隔絕外界干擾;但若你長期壓力大、睡前滑手機、思緒沒停下,就容易被一直困在淺睡期—那道牆,永遠沒築好,一點聲音都能滲進來!有時不是世界太吵,而是我們的腦太清醒。

好睡體質 其實藏在腦波裡
有些人天生睡得穩,不是因為命好,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有更強的「防噪」能力。在深睡期,大腦會產生一種叫「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s)」的腦波活動,它像一副隱形的耳機,主動隔離外界聲音。紡錘波越密,睡得越穩。
研究指出,紡錘波多的人,對噪音的抵抗力明顯較強,就算播放馬桶沖水、電話鈴聲或雷聲,他們依舊沈睡如常。
而紡錘波稀少的人——只要樓下機車一轟,就被「請出夢境」。這不是矯情,是神經生理的不同。

想睡得深 你可以練習的
幸運的是,雖然紡錘波的密度受基因影響,但我們能透過生活方式「撫平腦波」。「讓身體學會安靜」——睡前的四個小練習:
1、白天,多曬一點陽光
別讓自己整天待在冷氣房裡。早晨或午後的一小段陽光,會讓你的生理時鐘重回軌道,當夜幕降臨,褪黑激素才會準時啟程——那是大腦對你說「該休息了」的暗號。
2、午後兩點之後,不再喝咖啡
不是要你放棄香氣,而是放過神經。咖啡因就像一個喋喋不休的警報系統,讓大腦誤以為「白天還沒結束」。請給自己幾個沒有咖啡的午後,你會發現夜裡的世界開始變得柔軟。

3、睡前四小時,讓身體先動一動
不需要跑馬拉松,只要幾個深蹲、踮腳,讓肌肉釋放白天累積的張力。流動過的血液會帶走焦慮,也讓你的大腦更容易「切換頻道」。
4、最後,替自己準備一場靜夜儀式
關燈、關手機、拉上窗簾,讓光與聲音都安靜下來。此刻的黑暗,不是孤單——而是身體在學習安靜,準備與世界和解。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一閉眼就睡著?醫揭真相示警:可能比失眠更危險 下午3點別喝咖啡了
·「睡前8習慣」害你愈睡愈胖!專家示警 入睡後頻繁甦醒也是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