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幾乎人人都有過,俗話說:「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其實說錯了,頭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還會造成失能,像是偏頭痛,而腦瘤、腦中風、腦動脈瘤也會造成頭痛,甚至死亡,不可不慎。

根據臨床統計資料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的常見原因,有從來不曾頭痛,卻突然發生嚴重頭痛,也有病患原本就有頭痛,但是變得比較嚴重,還有病患則是長期頭痛,擔心是腦瘤、腦中風等,就醫希望找出病因。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孟祈說明,次發性頭痛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包括:腦中風、腦瘤、腦膜炎、腦動脈瘤、甚至新冠肺炎等,還有外傷、感染、發炎、藥物或環境刺激等因素所造成。

血管異常

如腦中風、腦血管瘤等,因為顱內壓力增加或腦部供血不足而引發頭痛,血管瘤還可能壓迫鄰近神經組織,導致劇烈頭痛。

腦中風引起的頭痛常常因為局部徵兆及或意識障礙而被忽略,常伴隨眼歪嘴斜、臉部麻木、肢體無力、走路不穩、看東西變模糊、說話有困難,甚至發生反應遲鈍、嗜睡、昏迷等神經學症狀,很容易與原發性頭痛作出診斷。

疼痛程度通常是中度且沒什麼特定的特徵,可以是雙側或與中風同側單側頭痛,若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會引起突發的雷擊式頭痛,疼痛劇烈且持續,是非常嚴重的狀況。

腫瘤

腦瘤因大腦的體積改變,可能壓迫腦組織或血管而引起頭痛,頭痛不見得和腫瘤同側,因顱內高壓會造成比較瀰漫性的頭痛,除非是接近顱骨或硬腦膜腫塊,才會比較容易有同側頭痛,特徵是晨起惡化、嚴重,且常伴隨視力減退、肢體無力、噁心、嘔吐、癲癇發作,容易發生在兒童、年輕人,以及曾有原發性頭痛病史的病患身上。

感染

如腦膜炎、腦膿瘍等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起腦膜或腦組織的炎症,可能起始於類輕微感冒的症狀,急性頭痛伴隨發燒、頸部僵硬、噁心、說話異常、聽覺異常、複視、感覺喪失、肌肉無力、肢體癱瘓、幻覺、人格改變、判斷力受損、意識喪失、記憶喪失、突發性失智等。

大多數病患的頭痛,會隨著感染根除而緩解,但感染可能保持活性達數個月,造成慢性頭痛,罕見的情況可能變成超過3個月的持續性頭痛。

外傷

頭部外傷後,發生顱內出血或骨折,會導致顱內壓力增高或腦組織損傷,進而引發頭痛,外傷後引起的睡眠異常、情緒障礙及精神壓力,也可能造成頭痛的發生。

外傷型頭痛沒有專一性,頭痛特徵大多與偏頭痛和緊縮型頭痛類似,頭痛可以單獨發生,也可能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合併頭暈、疲累、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記憶力變差、失眠、焦慮、人格改變、易怒等症狀,稱為「腦震盪症候群」。

邱孟祈表示,次發性頭痛的治療,則需針對病因進行,例如:血管瘤或腦腫引起的頭痛,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對於感染引起的頭痛,如腦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對於炎症引起的頭痛,可能需要類固醇等抗炎藥物。

(記者郭岳潭,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常頭痛別只吃止痛藥!營養師推薦「4大舒壓營養素」,從飲食改善偏頭痛體質
.偏頭痛有救了!臺灣團隊突破性發現血液生物標記,全球首度精準診斷邁向實現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