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怕吃止痛藥傷肝、傷腎,所以,總是忍著頭痛不吃藥,但這樣真的好嗎?止痛藥的種類有哪些?該如何選擇?痛到什麼程度的時候,就應該要吃藥來止痛?吃了一顆沒有效,多久之後可以再吃一顆?長期吃會上癮嗎?肉毒桿菌素是醫美療程,但聽說可以治頭痛,是真的嗎?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表示,止痛藥依藥效弱到強,主要分為乙醯氨酚類止痛藥(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
1.乙醯氨酚類止痛藥
常見如普拿疼、百寧痛、立停疼,主要作用機轉為抑制中樞神經訊號中前列腺素合成,以消除疼痛的感覺,也可用於退燒,但沒有消炎作用,不容易引起全身性副作用、也較不傷腸胃,大約半天就可以排出體外。
乙醯氨酚類止痛藥用於解熱鎮痛,通常被推薦為緩解短期疼痛的首選藥物,如生理痛、牙痛、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炎,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及退燒藥都含有此成分,如果本身患有慢性腎衰竭或其他腎病,建議作為優先選擇。
由於乙醯氨酚類止痛藥是經由肝臟代謝的止痛藥,服用時要小心過量問題,可能會對肝臟造成損傷,有每日飲酒習慣的人應避免長期服用,以免增加毒性代謝物的生成,增加肝毒性的風險,也會使止痛效果打折扣。
2. NSAIDs類止痛藥
常見如阿斯匹靈、布洛芬、普安痛、服他寧等,作用機轉為抑制環氧化酶酵素,降低前列腺素合成,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常使用於一般急性或較輕微疼痛,如喉嚨痛、喉嚨發炎、生理痛、牙痛、頭痛、退燒,或是肌肉發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輕度至中度疼痛。
NSAIDs類止痛藥長期使用會有胃潰瘍、腸胃道出血風險,且可能引發腎臟功能受損、心臟功能降低等副作用,具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病變高危險群的病患,不建議長期服用。NSAIDs類止痛藥也易引起過敏,通常過敏反應多為全身皮疹、眼腫、臉腫、嘴唇腫脹、發熱、流鼻水,甚至嚴重的支氣管收縮痙攣,類似氣喘發作,或是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等。
3.鴉片類止痛藥
鴉片類止痛藥為麻醉止痛藥,具有類似嗎啡作用化學物質,如嗎啡、可待因,主要用途是鎮痛,止痛效果分為1至4級,專門用於治療術後傷口疼痛、嚴重疼痛或癌症疼痛,適用於使用非鴉片類止痛劑無效的中度至嚴重疼痛,副作用有嘔吐、便秘、暈眩,通常於用藥後5至7天會減輕,甚至消失;嚴重副作用如呼吸抑制和痙攣等,發生機率不高。
鴉片類止痛藥不會傷胃、傷腎或傷肝,但具有生理依賴性,因此被列為管制藥品,如果產生依賴性,當劑量驟降或治療突然中止,患者會出現戒斷症候群,早期症狀如躁動、焦慮、肌肉痛、失眠、盜汗,晚期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瞳孔放大。
(記者郭岳潭、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是所有藥都可以一起吃!藥師揭「相剋藥品」 沒效還可能心律不整
·服用安眠藥、心血管藥,千萬別碰「這類中藥」! 醫師示警: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