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案件頻傳,金融機構紛紛祭出打詐措施,但部分做法也造成民眾困擾。有人發現,長時間未使用的帳戶無法進行網路銀行轉帳,甚至轉給自己也不行,必須親自前往銀行臨櫃辦理才能恢復,不少人直呼「好麻煩」。專家也分析,有幾種類型的帳戶最容易被銀行列為加強監管對象。

帳戶久未使用被凍結 民眾:偏遠地區更不方便

近期銀行積極打詐,加強控管帳戶,若帳戶長時間未使用,就可能被凍結交易功能,就連轉帳給自己也不行,必須親自到銀行臨櫃解鎖。

有民眾坦言,雖然覺得麻煩,但認為對金融體系來說,多一層管控能帶來保障;也有人遇過長期未使用帳戶被鎖定,密碼無法啟用,只能到銀行處理,對住在偏遠地區的民眾「很不方便」。

銀行打詐從嚴 「快進快出」交易模式系統認定異常

容易被銀行優先監管的帳戶狀況。圖/台視新聞

銀行打詐措施過於嚴格,反而造成擾民的情況,不少人都有類似經驗。常見的情況包括「快進快出」的交易模式,也就是短時間內收到多筆款項,再迅速轉出;或是帳戶超過半年未使用,再啟用時就容易被判定異常。

此外,長期未使用、餘額又低的帳戶,最容易被銀行盯上、被懷疑淪為人頭帳戶。專家指出,若交易頻繁集中、金額偏小,和洗錢樣態相似,就會被特別留意;而開通過網路銀行功能卻久未使用的帳戶,銀行的判定會更敏感。

銀行警示戶太多列黑名單 金管會:嚴格控管

某銀行主管表示,目前打詐是金融機構的「重中之重」,金管會嚴控警示戶,若一家銀行警示戶過多,就可能被列入黑名單,甚至影響銀行評等。

至於如何兼顧防詐與便利,避免措施過度嚴苛而影響民眾日常,成為金融機構將面對的課題。

台北/葉宣婕、王秋明 責任編輯/周瑾逸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