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被稱作「沉默的疾病」,大多數病患沒有明顯的症狀,部分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俗稱「老倒勼」的外觀變化。
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宜蘭羅東醫院執行副院長、長庚大學骨科副教授葉文凌指出,骨骼堪稱是人體的「阿信」,既沈默又苦幹實幹,還不會喊痛,也是人體的「沈默者」;只有一種狀況,骨骼才會疼痛,就是骨折發生了。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骨質疏鬆症症狀,往往只是偶爾腰痛或身高變矮,更早期的症狀可能只是牙齦後縮、指甲易斷、手握力下降;然而,一般人平常不會覺察有異,且大多也不以為意。
但可怕的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甚至打噴嚏、用力咳嗽,就有可能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更嚴重的是,輕微跌倒也足以造成髖關節骨折,進而日常生活行動不變,影響老年的生活品質甚鉅。
骨質疏鬆症診斷
骨質疏鬆症的症狀十分不明顯,多數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通常必須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才能知道。
葉文凌表示,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方法是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測量腰椎與髖骨部位骨密度,依據背側骨骼及軟組織吸收X光量及照射的面積,來換算出骨質密度,量測出的骨質密度與母群體比較所計算出T值,正常T值(T-score)介於+1和-1之間;若是T值低於-2.5以上,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不過,並不是T值愈高愈好,T值愈高代表骨頭太密,其內部的細胞及活組織,會因血管無法通過,造成細胞無法得到營養,最終導致死亡。
骨折可能致死 女性骨折發生率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質密度降低,而使骨骼細微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
骨質疏鬆症往往沒什麼症狀,一般人很難想像骨質疏鬆症與死亡相關。事實上,骨質疏鬆症一旦骨折之後,死亡率相當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及椎骨骨折。
葉文凌表示,女性脊椎骨折可達千分之40.3,男性是千分之30.6,髖關節骨折發生率女性為多,約為男性的2倍,且隨著年齡增長,女性風險增加率又大於男性。髖關節骨折的死亡主因,是跌倒後造成肌少症,病患最終致失去自理能力,連帶增加肺炎、褥瘡、泌尿系統感染、消化系統岀血等問題接踵而來,死亡率在骨折後前3個月為13%,2年內為38%。
而椎骨骨折可怕在於很多人根本沒症狀,也無從治療。根據統計,椎骨骨折發生率因年齡而異,大致上為男性千分之13.6,女性千分之29.2;椎骨骨折一年後存活率為86.5%,但5年後只剩下56.5%。
葉文凌指出,根據文獻統計,50歲女性,10年內再次骨折機率是0.3%,80歲女性是8.7%;但男性僅分別是0.2%及2.9%。骨折後,手術治療是最好的選擇,髖關節骨折往往須要使用金屬內固定物,在股骨頸骨折則需使用人工關節置換;至於椎骨骨折通常需要施以椎體成形術,利用灌注骨水泥,以增進椎體強度。
(記者郭岳潭,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預防骨質疏鬆,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一次搞懂5個常見骨鬆Q&A
.骨折了,才知道骨鬆,沒曬太陽、不愛運動,都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