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中,男性常被期待堅強、理性、沉穩,但這種文化框架卻讓許多父親在面對情緒困擾時,選擇壓抑而非表達,甚至忽視自身心理健康。董氏基金會引述一項2025年6月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父親若罹患憂鬱症卻未獲診斷與治療,其對子女的負面影響可能長達數年,深刻地影響孩子的行為與社交發展。
這項研究由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主導,分析「家庭未來與兒童福祉研究(FFCWS)」資料,長期追蹤1,422名父親與子女。研究團隊在孩子5歲時檢視父親是否出現憂鬱症狀,並於孩子9歲時由教師評估其行為與社交能力。結果顯示,若父親曾有憂鬱傾向,孩子在4年後更可能表現出焦躁、易怒、反抗行為,甚至出現自尊心低落與社交退縮的情形。
男性憂鬱症狀不易察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指出,男性憂鬱症狀往往不同於女性,不易察覺。他們可能表現為煩躁、睡眠困擾或飲食異常,卻不易表露脆弱情緒,也較少流淚或尋求幫助。若無法適當釋放情緒,可能轉向酗酒、吸菸或其他成癮性行為作為紓壓管道。
林家興提醒,憂鬱情緒會影響父親的親職能力與家庭互動,導致對孩子的情感支持減少,家庭氣氛緊張,進一步加劇生活壓力。因此,他呼籲所有父親若出現情緒困擾,應主動尋求心理協助,不僅能幫助自己情緒穩定,更是為家庭與下一代的幸福鋪路。他也呼籲家人若察覺親人變得沉默、不再參與活動、常有負面想法或情緒低落等異狀,應耐心傾聽、給予理解與陪伴,適時鼓勵就醫。
現代父親角色已不再單一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研究清楚呈現父親的心理狀態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高度連結。若能及早介入,不僅有助於父親心理健康,也能顯著提升孩子的幸福感與適應能力。她進一步指出,現代父親角色已不再單一,他們除了工作,也承擔家庭與育兒責任,面對多重壓力更需要社會理解與支持。
她提醒,家人應敏感觀察父親是否出現如興趣喪失、社交減少、憂鬱情緒增加或無存在價值感等狀況,主動關心與傾聽是預防惡化的第一步。此外,企業也應致力打造友善職場文化,減少無謂應酬與長時間加班,實踐職場性別平等,讓父親在職場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點。
葉雅馨強調,讓孩子看到父母懂得在困難中尋求協助,是最珍貴的生命教育。當父親學會表達情緒與自我照顧,孩子也會從中學習到健康的情緒管理方式,建立正向的心理韌性與同理心。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台股暴跌、情緒崩!快吃「這12種快樂食物」救你一把 喝杯豆漿也OK
·心情不好沒胃口、吃不下? 營養師提「4作法」提高食慾:吃1甜食焦慮秒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