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9期
文/畢翠絲
隨著健身風潮席捲全台,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運動帶來的好處,無論慢跑、重訓,還是球類運動,透過運動強健體魄是眾人的共識。然而,運動過程中,許多人忽略暖身、正確的姿勢、適當的準備及專業的指導,而導致運動傷害頻傳。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陳韋任表示,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四肢關節扭傷、跌倒撞擊造成的挫傷,及因過度訓練或姿勢不當導致的脊椎問題。
尤其近年來因健身運動盛行,許多年輕人出現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相關疾病,缺乏暖身是導致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暖身沒做足 運動後疼痛
許多人在開始健身前,暖身常常只是隨便做做,簡單拉拉筋、轉轉手腕,就直接開始訓練。無論平時是否有運動的習慣,從靜態活動進入運動狀態,身體需要一段時間適應與準備;日常靜態活動,肌肉多處於低張力和低協同作用的狀態,而大多數運動則需要多層次肌肉的合作以及精準配合。
暖身的作用在於提升肌肉的張力與彈性,促進肌肉之間的協調性,並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與柔軟度,如果沒有暖身就突然開始高強度運動,易導致肌肉不協調,甚至引發拉傷或其他傷害。
以打羽毛球為例,不僅需要快速的方向切換,還需要手臂、腰部與腿部的高效協作,如果身體尚未準備好,可能因柔軟度不足、張力不穩而受傷。
正確暖身怎麼做?
第一步,讓身體逐漸熱起來,幫助肌肉進入運動模式,可以透過快走等全身性的動作,持續到微微出汗為止。第二步,進行肌肉與關節的伸展。可採用輕柔的扭轉、擺動等動作,來改善關節僵硬、提升神經反應,每個動作維持約15至20秒。整體暖身約10分鐘,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流與氧氣更有效地供應到全身肌肉,為接下來的運動做好準備。
此外,運動裝備的安全與舒適,也是保護運動者免受傷害的另一道防線,「即便是在家進行簡單的超慢跑,也需要適當的緩衝地墊和運動鞋,以減少地面對關節的衝擊。」陳韋任提醒。同時,應根據不同的運動種類,選擇合適的鞋類和裝備,避免一雙鞋「打天下」的做法。
超慢跑非零風險 錯誤姿勢恐釀傷
超慢跑雖然強度較低,也可在家進行,仍屬全身性運動,如果沒有充分暖身,可能導致膝蓋、腰部或背部疼痛。常見的問題包括跑步姿勢不正確,如重心未平均分散、過度前傾或後傾,甚至為追求速度而長時間只靠腳尖著地,這些錯誤動作都會增加受傷風險。
冬天氣溫低,人體的肌肉與肌腱血液循環較差,加上寒冷使血管收縮,氧氣與營養的輸送變得不順暢,讓關節與組織變得僵硬,此時若未充分暖身就貿然運動,便容易造成肌肉或肌腱的拉傷與扭傷。
健身潛藏危機 重訓意外頻傳
重訓,在年輕族群中相當受歡迎,不僅能增強肌肉、雕塑體態,還能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心理健康等,尤其在健身房中更是常見。大多數人在健身房進行的重訓屬於機台式阻力訓練,例如滑輪式或鋼索式的設備,這些機器多設計為針對單一肌群的動作訓練,卻讓許多人認為重訓「不過是推或拉」的簡單動作,而忽略背後需要注意的細節。
新手重訓特別容易有風險,尤其是在操作不當或忽略準備工作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受傷。重量的選擇與調整應該依據個人的體能狀況;在訓練過程中,呼吸節奏的搭配對於穩定核心肌群和保護身體尤為重要;某些高風險動作,例如臥推則需要旁人協助以確保安全。
網路報導,中國湖北省一名男子在健身房進行臥推訓練時,被100多公斤的槓鈴壓住頸部,雖然2名教練發現,緊急將槓鈴移開並送醫,但仍不治。無獨有偶,墨西哥一名22歲的女子,在平時重訓的健身房進行槓鈴深蹲訓練時,突然倒地昏厥,也釀成悲劇。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健身風潮,運動相關的意外事件也逐漸增加,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重訓並非可隨意進行的運動,從事任何運動前應先評估自身身體狀況,量力而為,才能避免因過度勉強而受傷。
專業指導也很重要
除了暖身與事前準備,重訓過程中的專業指導同樣重要,許多初學者常依賴網路影片自行模仿動作,但缺乏專業指導時,動作正確性難以保證,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無論是重量訓練或其他運動,事前準備與專業指導都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運動時結伴同行能帶來更多好處。根據國外運動醫學期刊的研究,參與團體運動與平均壽命的延長有顯著相關;找到合適的同伴且一起運動,彼此支持和陪伴,既能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運動習慣,也能讓運動發揮最大益處。
球類運動不僅訓練身體的靈活性和手眼協調,還能透過戰術思考激活大腦功能,達到身心兼顧的效果。這些運動將體能與心理需求結合,讓運動不再只是單純的機械操作,還能豐富身心。
戶外運動既舒壓 還能提升專注力
陳韋任指出,戶外運動除了提供多樣的運動選擇,對心肺功能的提升效果也更顯著。國外研究發現,即使都是步行15分鐘,在戶外進行的人,反應力明顯優於室內步行者。這顯示,在大自然中運動不僅有助於身心放鬆,更能有效提升專注力。
而且戶外空氣流通,選擇在公園或開闊的郊外運動,能兼顧健康與心靈放鬆;戶外運動的多樣性更有助於維持長期運動的動力;豐富的運動形式、持續的健康效益和新鮮空氣的環境,讓人更容易建立起運動的好習慣。
選擇適合的鞋類與裝備,不僅能避免傷害,還能提升運動表現;鞋子應考慮運動類型、個人腳型,及鞋子的吸震性、包覆性、穩定性和抓地力等因素。陳韋任分享一名診間案例,一位中年運動者因穿著一般布鞋打羽毛球而導致腳踝嚴重扭傷,歷經半年復健才得以恢復。「羽球鞋的膠底設計提供良好的止滑和減震效果,可以有效保護運動者免受傷害。」陳韋任說。
正確的運動裝備和姿勢,能大幅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無論是健身房的重訓還是戶外跑步,因此建議使用專業裝備,並搭配正確的運動姿勢,是確保安全與效率的基本要素。
2種人小心運動猝死
新聞導指出,曾出演 Netflix 影集《柏林犬》與《犯罪現場》的伊朗男星維托里奧‧皮爾巴扎里(Vittorio Pirbazari),今年三月底在跑步機上訓練時不幸猝逝,得年44歲。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的患者,運動前應接受醫師的評估。「我們會建議進行PAR-Q量表測試,評估是否適合開始運動,並針對患者的健康狀況推薦合適的運動種類。」陳韋任補充,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也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過於激烈的訓練導而致意外。
正確的暖身、適當的裝備、專業的指導及對身體的充分了解,是所有運動愛好者的必修課,透過安全有效的運動方式,不僅能提升身體素質,還能帶來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夏天千萬別「穿這種鞋子」出門!醫嚴厲警告 特別是這5種人...太胖的人上榜
·穿高筒鞋運動防腳扭傷?醫告訴你有沒有用 「做好4件事」受傷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