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健走,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也最不受場地限制的運動形式。它比慢跑更安全、比散步更有效、比游泳更方便,不僅門檻低,更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全方位健康運動。

許多人以為必須進行大汗淋漓的劇烈運動才算「有運動」,其實,只要走得對、走得夠,「走路」本身就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最佳養生運動之一。

裝備到位 健走事半功倍

走路看似簡單,但裝備不可忽視。建議穿著透氣、吸汗、快乾的衣物,以保持肌膚乾爽舒適。而承受最多壓力的腳部,更需要合腳的鞋襪保護。黃玟靜提醒,健走鞋不必名牌,但必須具備良好的包覆性、保護腳趾、支撐足踝與耐走性,這些都是一雙合格健走鞋的基本條件。

✔ 正確姿勢才是真運動

每個人都會走路,但若要將「走路」當作運動,就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以微微喘氣與出汗為標準,才能促進心肺功能與新陳代謝。希望基金會提出「健走四口訣」作為標準動作參考:

「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

✔ 健走類型怎麼分?

健走分為兩類:基礎健走與體適能健走。初學者可從自然輕鬆的步伐開始,熟練後再逐漸加快速度。此時,身體會自然產生動作調整,例如手肘彎曲約90度、步伐加快、腳跟先著地、膝蓋放鬆、步幅加大但不刻意跨大步。落腳時應輕柔,避免對膝關節產生過多衝擊。

健走時上半身的擺動同樣重要。手臂應自然彎曲、前後擺動至胸口與腰部範圍,同時保持脊椎延伸與肩膀放鬆,這樣能有效帶動核心與背部肌群,達到全面性鍛鍊。不建議過度跨大步或擺手過猛,這樣反而容易造成肌肉拉傷。

✔ 健走前後別忘了暖身與舒緩

正式開始健走前,請先以5分鐘慢步暖身,接著進行簡單伸展操,讓肌肉預熱,減少運動傷害。過程中應適時補水,若健走時間超過1小時並出現輕微流汗情況,建議可補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飲品或運動飲料,幫助體能維持。

當你走得更久、速度更快時,可能會感覺小腿前側或大腿內側輕微痠痛,這屬於正常的肌肉運動反應。此時可將雙腳併攏站立、彎腰觸碰腳尖,或利用欄杆、牆面將腿抬起伸展,舒緩緊繃肌肉,加速恢復。

建議:

不必花大錢、也不需高門檻,健走就是人人都能開始的健康投資。只要掌握正確方式與節奏,不僅能強化心肺、改善代謝、穩定情緒,更可能延緩老化、預防慢性病。現在就穿上舒適鞋,邁開步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分!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明明很累想睡覺,腦袋卻一直想事情? 醫教「解救4招」讓大腦休息:每天健走也有效
.走路運動很簡單,3步驟跟著做,挑戰日行1萬步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