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也是夏季的終點站。通常落在每年 7 月 22 至 24 日之間,民間俗語「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說明此時正是酷暑來襲的高峰期。
中醫師邱雅笙指出,午後雷陣雨頻繁、水氣充足,雖是農作生長的黃金期,人體卻常因濕熱交加出現以下三種常見不適症狀:
大暑常見不適 3 大症狀:
①中暑:
中醫古籍云「暑熱傷氣」,熱邪侵襲體表衛氣,使人體出現發熱、大量出汗、倦怠乏力、臉色蒼白、口乾、少尿等中暑症狀。
②心煩失眠:
夏季屬心,中醫強調「夏養心」。天熱流汗過多會耗傷心氣與心陰,造成心悸胸悶、情緒焦躁、難以入睡等現象。
③腸胃不適:
暑熱耗氣,影響中醫所謂的「陽明經」(即胃與大腸),導致食慾下降、腹脹、腹瀉等腸胃症狀。
大暑食療推薦:調氣安神、清熱健脾這樣吃!
🔸1. 生脈飲–調心養神、止汗補氣
藥材:人參 2 錢、麥門冬 3 錢、五味子 1 錢
作法:用 500cc 熱水反覆沖泡飲用
功效:補氣(人參)、養陰(麥冬)、斂汗(五味子)三效合一,幫助恢復因暑熱流失的能量與水分。

2. 二豆粥–清熱解暑、健脾除濕
食材:白扁豆 50g、綠豆 50g、白米 100g
作法:洗淨後同煮成粥,依喜好調味
功效:白扁豆健脾祛濕、綠豆清熱解毒,對抗暑濕困擾、改善腸胃功能。
穴道調理 3 招,舒緩不適、提神養胃!
(1) 內關穴:舒心解暑
位置:手腕橫紋上三指幅,兩條肌腱中間
功效:改善心悸、頭暈、噁心等中暑症狀

(2) 合谷穴:醒腦排熱
位置:大拇指與食指併攏,隆起肌肉最高處
功效:促進上半身循環,排出體內熱氣、提神醒腦

(3) 中脘穴:健脾理氣
位置:肚臍上方四指處
功效:緩解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大暑養生重在「順應天時、調和身心」
邱雅笙提醒,規律作息、飲食清淡、適度補水與保養,是度過酷暑的最佳方法。運用簡單的中醫食療與穴道按摩,不只能預防中暑、提升體力,更能幫助你調整氣血,迎接健康下半年!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今日是大暑:用香氣涼一夏,讓身心輕盈過下半年
.今大暑最熱!中醫師大推「1飲品」補氣又止汗 按3穴位助睡眠、顧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