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李女士生活作息規律,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慢性病史,卻在2023年8月出現食慾不振與黃疸症狀;起初就醫被診斷為「胰臟癌合併膽囊轉移」,後來又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尋求第二意見。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腫瘤內科部主治醫師陳柏邑表示,在詳讀李女士的病史與影像資料之後,與影像醫學部主任劉高郎團隊進一步討論,並且經過綜合評估後,診斷病因為「膽囊癌合併胰臟旁淋巴結轉移」。李女士的淋巴結轉移數量多、體積大,最大達九公分,所幸及時釐清病灶來源,讓治療得以正確開展,為後續療程奠定關鍵基礎。

李女士經藥物治療與手術,已成功治癒膽囊癌 (圖片由陳柏邑醫師提供)
準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陳柏邑指出,準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第一步。不同於胰臟癌,約有兩成膽囊癌患者帶有 HER2 基因過度表現,若能及早發現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有望顯著提升。在診斷為膽囊癌合併淋巴結轉移後,醫療團隊立刻調閱李女士的病理切片進行 HER2 免疫染色檢查,結果呈現強陽性(3+),確認可以使用 HER2標靶藥物。
在與患者詳細溝通之後,決定以治癒為目標,即啟動結合HER2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與化療的三合一療程,期間經歷七次治療之後,在2024年1月的影像檢查,原本體積龐大的膽囊腫瘤與周邊轉移淋巴結幾乎完全消失,治療效果非常好。
跨專科團隊協作與新型治療策略的價值
之後的治療由臺大癌醫中心分院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蘇德暐接手,為李女士施行膽囊切除、部分肝臟切除及淋巴結廓清手術,徹底清除殘餘病灶,手術過程順利,手術至今無復發。
蘇德暐指出,李女士的案例成功展現跨專科團隊協作與新型治療策略的價值。透過術前HER2標靶與免疫治療,大幅縮小腫瘤體積,不僅降低手術風險,也成功為患者爭取到根治的機會。

(圖片由陳柏邑醫師提供)
膽囊癌的治癒關鍵
膽囊癌被譽為「隱藏版癌王」,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為晚期,過往治療選項有限、預後不佳,但隨著精準醫療與新藥問世,治療模式正快速演進。陳柏邑補充說明,針對HER2等基因異常,目前已有對應標靶藥物可用,加上免疫療法的加入,讓治療效果更具突破性。
(圖片由陳柏邑醫師提供)
為了減輕患者負擔,健保署自114年2月起,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轉移性或無法切除膽道癌的第一線治療給付;而且根據國際臨床研究顯示,免疫合併化療不僅可降低近兩成死亡風險,亦有約20%患者可望延長存活至兩年以上。
最後,陳柏邑提醒,若出現食慾不振、體重異常減輕、黃疸或右上腹疼痛等不明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及早發現、精準診斷與跨團隊合作,是邁向治癒的關鍵。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膽結石會致膽囊癌? 「10大危險因子」曝光:女性、肥胖糟了
·餐後常覺得腹脹、腹痛小心膽結石上身! 專家揭「預防方式」:早餐一定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