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性保護自己,為什麼反而被責備?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讓人深思的事件:一名女性在廁所如廁時,突然發現門縫下冒出一雙眼睛,在驚嚇之下反射性地踢了出去,結果卻被指責「欺負小孩子」。這個事件讓我想到,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對女性有著過分嚴苛的標準?

驚嚇反應是大腦的自動保護程式

心理諮商所余佳容所長指出,心理學上,當我們突然遇到威脅時,大腦會啟動「戰鬥-逃跑反應」。這時候杏仁核會在0.1秒內做出判斷,完全繞過理性思考。換句話說,這位女性的反應根本不是「選擇」,而是大腦的自動保護程式。要求一個受到驚嚇的人還要「冷靜判斷對方是小孩」,就像要求一個被燙到的人不要縮手一樣不合理。

男性進入女廁背後的心理機制

余佳容表示,從發展心理學來看,不同年齡的男性可能有不同動機,但無論什麼原因,隱私被侵犯就是隱私被侵犯。我們不能因為對方年紀小就要求受害者「體諒」。

.小孩(3-8歲):可能是好奇心或界限感還未建立

.青少年:荷爾蒙變化帶來的衝動,或同儕壓力下的冒險行為

.成年人:可能涉及窺視慾望或權力控制心理

社會對女性的「完美受害者」期待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雙重束縛」,女性經常面臨這種困境:

.不反抗時:「妳怎麼不保護自己?」

.反抗時:「妳反應太激烈了吧?」

余佳容提及,社會期待女性成為「完美受害者」—既要證明自己真的受害,又不能表現得太激烈。這種不合理的標準,本身就是二次傷害。

從小被訓練的「好女孩症候群」

很多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溫和」、「體貼」、「為他人著想」。這種內化的性別角色讓她們在遇到不當對待時,第一反應不是保護自己,而是質疑:「我這樣做會不會太過分?」這就是為什麼當女性終於為自己發聲時,社會卻說她們「小題大作」。

余佳容強調,妳的反應完全正常——不需要為保護自己而道歉。

.妳的驚嚇是真實的:無論對方是誰,隱私被侵犯的創傷感受都是真實存在的。

.妳的反應是正常的:在那個瞬間,妳的身體和大腦都在保護妳。這是健康的自我防護機制。

.妳不需要當完美受害者:妳不需要在受到侵犯時還要「優雅」、「理性」、「為對方著想」。

重新定義「好女性」

心理健康的女性應該具備:

.設立界限的能力:知道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不行

.表達不滿的勇氣:在不舒服時能夠明確表達

.自我關懷的智慧:把照顧自己看得和照顧他人一樣重要

這些不是「自私」,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給每一位女性的心理學建議

.當妳感到不安時:相信妳的直覺,它通常是對的。

.當妳想要反抗時:妳有權利保護自己,無論對方是誰。

.當妳被指責時:記住,真正有問題的是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不是妳的保護反應。

.當妳感到愧疚時:這可能是長期社會化的結果,妳可以學習重新審視這些內在聲音。

妳值得被溫柔以待

余佳容說,社會需要學會的不是要求女性更「包容」,而是教育每個人尊重他人的界限。每一次妳為自己發聲,都是在為所有女性創造更安全的環境。

親愛的女性們,請記住:妳的感受重要,妳的界限珍貴,妳保護自己的行為值得被支持。不要讓任何人告訴妳,妳應該為了「和諧」而犧牲自己的安全感。妳們值得被理解,值得被尊重,值得為自己勇敢地站出來。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月經快來前特別想吃甜、暴食?醫揭「背後真正原因」 教你6招吃得開心不內疚
·女生喉結明顯正常嗎?醫揭「4真正原因」 有這些情況快立即就醫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