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飽受失眠困擾,根據台灣健保資料統計,約有3成成人深受其害,尤其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中醫師楊婕妤表示,失眠不僅影響睡眠時間,也常伴隨白天疲憊、情緒不穩、專注力下降等問題,若長期未改善,甚至可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焦慮、憂鬱,甚至失智症的風險。
從中醫看失眠:5種常見證型
楊婕妤認為失眠多源於陰陽失衡,與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相關。以下為常見證型與症狀:
1.心脾兩虛型:難以入睡、心悸健忘、頭暈乏力
→由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血虛損、脾氣不足。
2.肝鬱化火型:情緒起伏大、易怒、口苦難眠
→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化火,擾動心神。
3.腎陰虛型:易入睡但多夢、易醒、五心煩熱
→腎陰虧虛、心火偏旺,陰陽不調。
4.痰熱內擾型:胸悶痰多、頭重、難以入眠
→常因飲食不節或濕熱內生所致。
5.血瘀型:睡眠品質差、伴頭痛或刺痛感、氣色暗沉
→血行不暢,心神失養。

穴位按摩助眠:4大穴道輕鬆按
楊婕妤說明,中醫穴位按摩簡單又安全,每天5~10分鐘,就能有效舒緩壓力、促進氣血循環,助你放鬆入睡。
1️⃣神門穴
位置:手腕小指下方、腕橫紋處的凹陷
✔功效:安神定志、舒緩焦慮、提升睡眠品質
2️⃣三陰交穴
位置:小腿內側,腳踝上3寸處
✔功效:補血養陰、調理脾胃,對虛弱型失眠特別有效
3️⃣安眠穴
位置:耳後乳突下方約1公分處
✔功效:鎮靜神經、釋放壓力,幫助入眠
4️⃣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兩耳尖連線的交會點
✔功效:疏通經絡、穩定心神,改善心煩與淺眠
生活習慣也能養出好眠
楊婕妤進一步說明,除了穴位按摩,這些小習慣也能幫助你睡得更好:
1.規律作息:每天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穩定生理時鐘
2.避免刺激物:睡前不喝咖啡、不吃油膩重食
3.減壓放鬆:冥想、深呼吸、芳療皆能釋放情緒壓力
4.睡眠環境要好:保持安靜、昏暗與適溫,創造入眠好氛圍
失眠與失智症:不容忽視的潛在連結
楊婕妤強調,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長期失眠與失智症風險密切相關:
1.清除大腦毒素的「深眠期」缺失:人體在深度睡眠時會清除β-類澱粉蛋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失眠則會妨礙此過程。
2.認知功能下降:失眠者更容易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下降等前兆。
3.情緒問題加劇風險:長期睡不好可能導致焦慮、憂鬱,進一步傷害大腦健康。
安眠藥不是長久之計 中醫調理更根本
楊婕妤指出,安眠藥可在短期內緩解失眠,但長期依賴恐影響認知功能、增加失智風險。中醫師提醒,若出現長期失眠狀況,應及早尋求中醫協助,透過穴位按摩、針灸與中藥調理,從體質根源改善睡眠品質。
與其仰賴藥物,不如嘗試中醫智慧的溫柔調理,只要願意從今天開始改變一些習慣,按按穴位、調整作息,找回好眠與好腦力並不難。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睡前一直想事情睡不著? 醫揭「5原因」默默影響你: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
·睡前按「這3個穴道」不再翻來覆去到天亮!中醫師圖解 穩定神經、改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