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炯程

一到夏天,天氣又悶又熱,胃口常常打結、動不動就上火。這時候,媽媽或阿嬤最常說:「來,吃點瓜,消暑又退火!」從炒菜裡的櫛瓜段,再到清蒸或煮湯的冬瓜塊或大黃瓜,這些看似平凡的「瓜仔菜」,其實是最天然、最應景的消暑聖品。

冬瓜產季36月 

天氣一變熱,冬瓜便開始在菜市場出沒,自助餐的菜檯也隨季節更迭,多了一格紅燒冬瓜和撈不太到冬瓜的冬瓜湯。明明是春夏收成的瓜,卻被稱為冬瓜。據說是因為當冬瓜成熟時,表面會有一層冰屬性的白色果粉,就像中了Elsa的冰魔法一樣。也有個簡單的說法,此瓜夏天不切,直接可以放到過冬。

那個表面那層白色的粉到底是……

很多少婦會問我,冬瓜外皮上的白色果粉到底是不是農藥,要不要洗掉再能煮?其實這層蠟質的果粉代表植株健康,能夠封住冬瓜表面,達到保護作用,進而降低病蟲害的入侵,同時減少水分揮發。讓放了三個月的冬瓜就好像敷了保溼面膜一樣,三個月如一日的抗氧化,不信的話,不妨試試看。

冬瓜也分公母?

以前老爸跟我說冬瓜有分公的、母的,我都覺得一定是他又在畫老虎和蘭花,簡稱「畫虎𡳞(uē hóo-lān) ,結果一查還眞的有這說法,所以今天換我來說,到底冬瓜怎麼分公母呢?從切面來看,你會發現:

母冬瓜的果肉內心空間比較大,肉質鬆軟適合烹調。

公冬瓜的果肉間較少空間,肉質較緊實,常被用於熬煮冬瓜糖。

冬瓜茶眞的是冬瓜本人做的
很多人不知道冬瓜茶是眞的冬瓜熬糖製成的,畢竟跟煮湯的味道連不起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冬瓜茶是台灣的本土茶飮,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如果有加入聯合國,絕對是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啊!
 
冬瓜同時也是減肥的好食材,營養豐富維生素跟礦物質都不少,重要的是熱量超級低,不管是吃瘦身,還是吃健身,或單純吃美味,都趕緊筆記起來!

冬瓜挑選原則

1.瓜肉要白皙要厚實。

2.表皮不能有皺痕軟塌。

3.瓜肉泛黃的不要挑。

4.公母都沒差,都什麼年代了。

大黃瓜產季311月 

外箱上印著胡瓜,菜市場都管它叫「刺瓜仔」(tshì-kue-á),是一種幾乎一年四季都看得到的食材,而且價格幾乎不太有什麼漲幅,是調節菜金時期的好幫手,更是自助餐與便當店的配菜好夥伴。

名字一牛車的大黃瓜

黃瓜是葫蘆科黃瓜屬的作物,又分大黃瓜、小黃瓜,瓜皮上面都有刺狀突起物,所以又被叫作刺瓜,開箱新鮮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一個不小心就會像被電到一般。

漢朝張騫出西域的時候,帶回來了許多時尙的異國食材,這些食材被冠上了代表西域的「胡」,像胡蒜(大蒜)、胡豆(蠶豆),還有胡瓜(黃瓜)

為什麼胡瓜變成了黃瓜,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不滿自己被貶稱胡人,下令語言及文書都不能出現「胡」,百姓只好改「胡瓜」叫「黃瓜」,這大概就是最早被和諧的記錄了。

明明是綠色的 為什麼叫大黃瓜

大黃瓜完全熟化時,表皮會變成黃色,果肉會變得異常塌軟,裡面的籽也會變大、變硬,吃起來口感不好,挖掉又很浪費,所以我們食用的時候,更喜歡它還沒熟透的狀態。

大黃瓜分成兩種:「靑皮靑肉」與「靑皮白肉」,外觀看起來都差不多,內行的資深少婦都會問是不是靑肉的,因為吃起來比較脆、比較淸甜,喜歡大火快炒的特別適合這一種。而靑皮白肉吃起來水水,比較軟爛,口感更適合給家中的老人小孩。

低熱量又高纖的高飽足感蔬菜
大黃瓜含有抗炎成分與抗氧化成分,水分高達九十%,口感淸脆、含醣量低,更重要的是含有「丙醇二酸」,可以抑制醣類轉化脂肪,趕緊手刀買起來!

刺瓜仔挑選原則

1.筆直且不要腰身曲線。

2.拿起來硬朗有彈性。

3.表面有果粉的佳。

4.果皮觸感要帶點刺的較為新鮮。

櫛瓜產季94月 

最近看到好多少婦在討論櫛瓜,有一斤一百多塊價格,也有一整箱一百五的價差。這是近年來超時尚的蔬菜之一,在傳統市場卻不怎麼受歡迎,資深少婦像是被施了遮眼咒,常常略過這個長得像太小的刺瓜,長得太大的小黃瓜。

南瓜家族中的瘦子

在台灣以外的櫛瓜,通常被稱為西葫蘆,吃起來沒有胡瓜的生靑味,煮起來口感像茄子,入口卻像水梨一樣爆汁。

櫛瓜又名夏南瓜,從星狀且乾燥的蒂頭就可以看出南瓜的影子。雖然是南瓜家族的一員,卻和家族格格不入,全家都胖就他一個瘦子,體內完全不含澱粉,低GI又高纖,就像挺著A4腰的大胃王紙片人一樣討厭。

櫛瓜神奇的開掛滿檔屬性,有抗氧化成分,又有滿滿的維生素、礦物質群。九十五%的水含量,表示你花的錢只買到五%的營養,其他買的是水,難怪在健身圈、瘦身圈成了大熱門,同時是吃貨圈隔天的消業障神物。

遇到惱人的苦味怎麼辦?
要去除苦味,要先了解苦味的來源。櫛瓜的苦是來自瓜類最常出現的葫蘆素,這是為了自我防禦而產生的物質,能讓哺乳類腸胃不適、腹瀉……,進而拒食。但是微量的葫蘆素對人體影響不大,如果入口覺得超苦,舌頭或嘴唇又覺得麻麻的就建議不要食用了!
 
影響葫蘆素的多寡因素有很多,長得太熟、施肥、日照、灌溉等問題都會影響,單純從外觀很難判斷含量的多寡。最簡單的方式是不要選熟過頭的櫛瓜,像是太過巨大、葫蘆腰、瓜身轉黃。也可以從料理時下手,蒂頭跟果皮的葫蘆素含量最多,所以多切一些蒂頭,果皮也可以削掉,都可以有效減少苦味喔!

櫛瓜挑選原則

1.外皮光滑有光澤,無外傷。

2.15 20 公分長度最佳,盡量筆直,太大會太老。

3.瓜體要硬朗,不能軟塌。

4.蒂頭要乾燥。

本文摘自《菜市場的一年:100種少婦好吃驚的蔬菜採買攻略》(晴好出版)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夏天到了,中醫師盤點夏日養心5秘訣,包括冷氣不要直吹,多吃瓜類蔬果
.減肥聖品、維生素C瓜類中最高!1圖看「苦瓜白、綠顏色差異」 怕苦要挖除1部位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