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過媽媽在經期前後無精打采、總說「忍一忍就好」,卻因頭痛缺席孩子的學校活動?這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而是長期被忽略的「偏頭痛」。

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醫師表示,有女性每月偏頭痛多達2025天,影響生活甚鉅,光靠止痛藥無法根治,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才能有效降低頭痛發作頻率,改善生活品質。

一名35歲護理師在高壓環境中工作,輪班加上育兒,導致每月高達25天頭痛,影響家庭與職場,連小孩學校活動都無法參與;另一位40多歲家庭主婦長期依賴止痛藥,直到頭痛頻率高達每月20天才就醫。兩人接受預防性治療後,頭痛次數明顯減半,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女性偏頭痛,荷爾蒙是關鍵誘因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冠嫻指出,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困擾,其中女性占多數,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特別是3049歲育齡女性,平均每4人就有1人中標。

這與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尤其在月經前後,荷爾蒙波動會影響大腦神經敏感度,引發偏頭痛。相對地,更年期後頭痛症狀會減少。

如何判斷是否為偏頭痛?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1.頭痛集中在單側、跳動感強

2.中重度疼痛、影響日常活動

3.伴隨噁心、畏光、怕吵等症狀

若一個月有超過15天頭痛,其中8天符合偏頭痛特徵,且未服止痛藥情況下痛超過4小時,就屬於「慢性偏頭痛」,必須尋求專業治療。

止痛≠治療!預防性治療才是關鍵

偏頭痛的治療分為:

1.急性止痛治療:用止痛藥緩解發作當下症狀。

2.預防性治療:從根源減少發作頻率。

楊鈞百提醒:「止痛藥每週使用不得超過2天,否則可能引發『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陷入惡性循環。」

預防性治療有哪些選擇?

當偏頭痛每月發作超過4天,或影響生活時,就應啟動預防性治療。常見方法有:

傳統口服藥物: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劑。

新型治療選擇:

1.CGRP單株抗體注射:每月一次,副作用低、效果穩定。

2.肉毒桿菌素注射:每3個月一次,針對特定部位施打,7成病患能將發作次數減半。

3.口服CGRP新藥:不需打針、使用方便,特別適合育齡女性。

記錄「頭痛日記」,爭取健保給付關鍵

想申請健保給付針劑療法,須符合「慢性偏頭痛」定義,並搭配頭痛日記做為證明。內容需記錄發作時間、頻率、症狀與用藥情況,讓醫師做出最合適的治療決策。

預防性治療要吃一輩子嗎?

呂冠嫻表示,預防性治療建議至少持續36個月。若病情嚴重,可能需達12個月以上。一旦頭痛頻率明顯下降,不再干擾生活,就可以考慮減藥或停藥。

偏頭痛長年折磨許多女性,卻常被誤解為「只是情緒不好」。楊鈞百呼籲:「問媽媽一句『最近還會頭痛嗎?』,可能是她改變人生的起點。」

 正確診斷與預防性治療,讓她不再默默忍痛,也能重新參與家庭、享受人生。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頭痛該看哪一科?家醫科?疼痛科?還是神經科?
·「這5種頭痛」不要拖延!醫嚴厲警告:都是危及徵兆 50歲以後才開始頭痛注意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