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6歲的小樂因發燒高達39度到診間就醫,媽媽表示孩子除了發燒,還伴隨咳嗽、輕微流鼻水及喉嚨痛。醫師檢查後發現喉嚨稍有發炎,胸口則出現喘鳴與痰音,初步懷疑是黴漿菌感染,便開立第一線抗生素治療並安排回診。

三天後回診,小樂的發燒雖有緩解,但仍測到38度體溫,胸部聽診出現典型肺炎的囉音,再進一步安排胸部X光,發現左側肺部浸潤加重。後續的黴漿菌快篩呈陽性反應,立即更換第二線抗生素,3天後症狀改善、體溫恢復正常。

黴漿菌是社區型肺炎常見病原菌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蘇軏指出,黴漿菌是兒童社區型肺炎的常見病原菌,透過飛沫傳染,特別好發於學齡兒童,雖無疫苗可預防,感染後也不具終身免疫力,因此可能重複感染。

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鼻炎、頭痛等,病程可拖長至14週。部分病童可能引發併發症,如中耳炎、肋膜積液、肺膿瘍,若本身有氣喘,也可能因感染而誘發或加重氣喘發作。

蘇軏表示,臨床上會依據病史、接觸史、聽診與X光判斷是否為黴漿菌感染。傳統細菌培養雖準確,但費時過長,無法及時處理急性期症狀,因此臨床更常使用黴漿菌快篩,15分鐘內就可判讀,幫助早期診斷與治療決策。

如何預防黴漿菌感染?

治療方面,目前第一線使用的巨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黴素),抗藥性逐年上升,部分研究顯示抗藥性菌株超過5成。因此若服藥23天症狀仍無改善,就要懷疑是否為抗藥性菌株,應更換第二線抗生素,並進一步排除其他感染原因。

蘇軏提醒,預防黴漿菌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仍是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並提升免疫力,如:均衡飲食、睡眠充足。一旦孩子出現發燒或久咳的症狀,應儘早就醫評估是否為黴漿菌感染,配合快篩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長期咳嗽影響生活與睡眠。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流感、腸病毒「這3症狀」最不同!醫教分辨 這1病最快半天內就會發燒
·兒童服抗生素,千萬別和「這1類食物」同時吃! 不只降藥效,還有嚴重交互作用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