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隨著肥胖與代謝疾病的比例上升,肥胖治療方式也持續進化。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指出,傳統減重藥物選擇有限,部分甚至伴隨心血管風險,而現在有許多選擇,有些藥物還具備心血管保護效果。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ACE)建議,適合減重的患者應結合藥物與生活型態調整,進行長期體重與健康管理。

新陳代謝變慢 運動也沒效果

藝人趙小僑分享產後三年來的減重心路歷程,她表示,自從生下女兒「典典寶寶」後,生活重心全在孩子身上,「吃飯根本不是吃飯,是『進食』,常常邊顧小孩邊吞飯。」更困擾的是,新陳代謝明顯變慢,「以前隨便吃都不會胖,現在一不小心就小腹凸出。」

等到寶寶上學後,她才下定決心恢復健康體態,開始運動、控制飲食。然而她發現,「努力運動,體重沒變;減少食量,體重雖然掉了,但一恢復正常飲食就復胖。」這段過程讓她明白,減重不能靠意志力或短期手段,而應該選擇健康且安全的管理方式。

她也呼籲每位媽媽不要忽視自己的健康,特別是腰圍管理,「腰圍不只是外型,更是健康的警訊。照顧自己,才能守護家人的幸福。」

宵夜習慣與久坐生活 是沉默殺手

林文元也分享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的故事。這位女性產後體重居高不下,長年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自己鮮少運動,孩子睡後習慣吃宵夜(如鹹酥雞)來舒壓。隨著時間推移,她不僅無法陪孩子騎腳踏車、運動時氣喘吁吁,連膝蓋也因負重而受損。直到健康檢查出現脂肪肝、三高等紅字,她才驚覺自己不能再忽視健康。

林文元強調,這樣的案例在門診中非常常見。很多轉診自心臟科、肝膽腸胃科的病人,其實根本的問題來自長期忽略體重管理與不良生活習慣。

體重管理不只是減肥 而是一種醫療行為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則指出,肥胖已被證實與超過200種疾病有關聯,包括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必須視為慢性病進行「治療」。而近年已有大量臨床證據顯示,減重能顯著降低心血管風險,減少5%體重可改善多項健康指標,若減去15%,更能有效降低心衰竭與心血管死亡風險。

然而,吳至行坦言,單靠飲食控制與運動,往往難以達到10%以上的體重下降,尤其對於因肥胖造成關節負擔、脂肪肝或情緒性進食的族群,更是難以維持,因此,必須借助藥物的幫助。

四種合法減重藥物

目前台灣核准的四種合法減重藥物包括:

1.每日口服排油藥(阻斷脂肪吸收)

2.每日口服抑制食慾藥(降低進食慾望)

3.每日一次針劑藥物(促進飽足感)

4.每週一次腸泌素針劑(目前唯一同時具肥胖與心血管適應症)

吳至行提醒,肥胖不再只是體型問題,而是慢性病徵兆,無論產後或更年期,女性應正視體重與腰圍變化,及早採取健康管理策略,必要時結合藥物輔助,才能有效控制體重、守護心血管健康。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糖尿病前期如何控制? 營養師授「1飲食秘訣」逆轉高血糖:白飯、麵別餐餐吃
·他血糖忽高忽低,竟是「每日運動」惹禍!醫揪背後真相 推薦2運動降低胰島素阻抗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