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文/黃祥霖(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從去年就積極備戰「雙北世壯運」三鐵項目的35歲阿傑(化名)對運動十分狂熱,從學生時代就迷戀上各式運動,馬拉松、游泳、自行車、登山、衝浪等運動是他休假的日常,只是近來運動表現明顯下降,心想明明是PRO等級運動高手,怎麼卻表現得像差勁的新手,他也發現膝蓋近來常有酸痛的感覺,雖然還不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卻十足影響了他的運動表現,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已有磨損,醫師囑咐他要減少運動,強度和頻率都要降低,以免年紀輕輕就要換人工膝關節。

阿傑聽了醫師的話後,猶如一記晴天霹靂,不運動簡直要了他的命,而且聽說置換了人工膝關節後,運動會有所限制,他以後就再也不能從事激烈運動了,難道他的「世壯運」夢想將成為泡影,他完全不能接受,直搖頭該怎麼辦?

運動成現代新顯學

現代人重視休閒健康的生活,熱愛運動成了現代新顯學,根據教育部所公布的113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國人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高達82.9%,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5.3%(規律運動7333定義: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調查中也發現,規律運動者獲得較高的自我健康與生活快樂度。

不過,值得提醒大家的是,錯誤的運動習慣會讓關節提早退化,即使是年輕人也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如果仗著年輕力壯就忽略保養,步入中老年將會面臨膝蓋退化的問題,不只疼痛帶來的不適,將影響生活品質。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大約6.5個人當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沒有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

一般最常聽到的關節疼痛治療方式,不外乎透過玻尿酸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以減緩關節不適的狀況,但這二種治療都並沒有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甚至有些民眾耗費許多金錢和時間去從事坊間各式各樣治療,但最終仍需面臨置換人工關節的情況,都大幅影響照護者及病患本身的生活品質。

幹細胞治療成新「膝」望

全民健保普及,台灣每年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排行世界前幾名,再加上科技進步,人工關節介面耐用程度超過二十年已不是問題。但是對年輕人來說,使用人工關節置換來治療嚴重的關節病變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為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仍有其限度,之後的人工關節重置更是一項辛苦且對周邊軟組織破壞更多的手術。關節置換手術對於老年人、嚴重持續疼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但對於年輕患者或初、中期的關節炎,卻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國內在109年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由於脂肪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再生修復以及免疫調的的能力,透過局部注射,可調節發炎現象,再生軟骨組織,讓受關節炎所苦的民眾重拾「膝」望,不再只有等著換關節這條路可選!

脂肪中的幹細胞是成人中最容易取得的間質幹細胞,透過取拇指大小(3-5公克)皮下的脂肪(或關節鏡取得髕骨下脂肪塊),局部麻醉不需住院,再經由特殊的技術,分離出脂肪幹細胞加以培養,這些細胞具有高可塑性、自我更新的能力,之後再以關節注射方式治療,進而達到修復受損的組織。

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機轉如下:

(1)可分泌多種抗發炎激素,降低發炎反應,減少疼痛及對軟骨的破壞。

(2)促進軟骨細胞增生,修補軟骨缺損。

(3)自體細胞可以降低排斥的風險,讓細胞的活性更強。

退化性膝關節治療方法比較

療法

原理

療程

玻尿酸
保護軟骨
增加潤滑度
有分半年三劑和一劑型一年一劑型。
高濃度血小皮血漿
(PRP注射)
組織修復
恢復受損組織的功能
每月1次,連續3-6次,每半年為一療程。
自體脂肪幹細胞
產生新的細胞與組織
促進軟骨再生與修復免疫調節
1次為主,適量的細胞數有助於再生軟體,修補缺損,減緩疼痛。

幹細胞治療最佳時機

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治療時機為 Kellgren-Lawrence 分級 II–III (輕中度退化),若軟骨已嚴重破壞,關節空隙明顯縮小,治療效果有限,這種狀態下即使使用幹細胞再生軟骨治療,生成的新軟骨也會被立即磨損,可能還是需要考慮人工關節的置換。因此,不建議等到症狀惡化後才考慮幹細胞治療,越早介入,幹細胞修復的潛力越大。

相比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細胞治療具低侵入性(關節注射即可)、治療次數少(1~2次劑治療),除了舒緩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外,還能幫助關節內透明軟骨的增生,國內目前已有超過100個案例,療效和安全性都十分良好,國內使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研究顯示:治療後兩側疼痛指數平均減少約6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顯示進步約3-7成。

阿傑最後接受醫師的建議,選擇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只膝蓋酸痛感覺都消失了,治療後的運動表現更佳,回診時笑著對醫師說,他有了新「膝」望,膝蓋更耐操了,五月世壯運就看他的表現了。不過醫師還是叮囑他要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運動前暖身和運動後緩和運動不能少,才能讓運動生涯可長可久。

無論年長者、運動員或因運動傷害導致關節退化的人,如果不想走到人工膝關節置換這一步,在適當時刻以最新再生醫療及科技的介入,可以增加關節再生重塑的速率,獲得更長期的關節保護效果,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好力等著您!

圖片提供:振興醫院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4種運動」防關節磨損、退化!骨科強推 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入列
·「走路1姿勢」恐害膝關節退化! 醫曝「初期4方式」不用手術有機會逆轉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