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習慣使用海綿清洗餐具,但國外研究指出,海綿的孔洞容易累積大量微生物,相當於人體排泄物內的細菌數量,若沒有妥善清潔,有可能轉移到餐具碗筷,對免疫系統較弱的人,造成健康危害,醫師建議,可以改用更容易乾燥的刷子,當清潔工具,洗碗的海綿也得定期更換。
海綿每平方公分540億個細菌 醫:易傷口潰瘍
有國外研究指出,海綿的孔洞容易成為微生物的溫床,若沒有妥善清潔,恐怕會因此間接吃進大量細菌,對此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解釋,海綿處於潮濕的狀態之下,非常容易滋生細菌,像是莫拉氏菌、不動桿菌,他們都是傷口感染的時候會造成傷口潰瘍。
2017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在海綿中發現高達362種微生物,更進一步發現,每平方公分就有540億個細菌,相當於人類排泄物中的細菌數量!其中有部分與人體免疫系統受損的細菌有關,即便把海綿加熱清理,也無法完整根除。
海綿孔洞易成細菌溫床。圖/台視新聞生物老師張瑞提到,碗上面如果有一些缺口,在洗的時候,海綿上面的細菌就會卡在缺口上面,進而到食用的時候會進到體內,就容易造成中毒的現象。
姜冠宇則說,金黃色桿菌具有先天的抗性,也就是說一旦感染到的話,通常常見到的抗生素對它來說都沒有效。
刷子較海綿少細菌 研究曝原因:使用後易乾燥
另外,研究人員還特別做實驗,若將沙門氏菌引入,分別使用海綿和刷子各自清理餐具時,刷子上含有的細菌比海綿少了很多,兩者差別取決於刷子在使用後更容易乾燥,海綿在每天使用下仍會潮濕。
海綿和刷子細菌量有差異。圖/台視新聞張瑞表示,刷子其實每一根毛的距離稍微比較開一點,且又是塑膠製,可是海綿的孔隙非常細小,所以內在的水分即便擠了,也沒有辦法到非常的乾燥,因此學者建議,除了可改用刷子當清潔工具,理想情況下,每週更換一次海綿,並保持廚房通風,也可減少細菌孳生!
台北/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網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