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是台灣石斑魚養殖的故鄉,漁二代洪佳琪曾經在上海工作,因為疫情的關係,回到老家來幫忙,愈做愈有心得,她為父親的養殖場注入新的創意,開發了小包裝的分切魚排,還有魚骨湯包跟魚鱗杯等,為漁村投入了新的活力。
不拘泥於傳統作法 轉型開發通路挺過危機
屏東佳冬枋寮一帶海邊,大武山下有大片的養殖場,在地養殖產業興盛,這裡是台灣石斑魚的故鄉。洪佳琪是養殖場的漁二代,考量到現代社會多為小家庭,一條石斑魚往往吃不完,便著手研發小包裝魚排,開發與傳統通路不一樣的零售市場。不拘泥於傳統作法,也幫助洪佳琪挺過中國封殺石斑魚的危機。
洪佳琪坦言失去中國市場,或多或少有影響,如果調整產品的規格,就有機會找到不一樣的通路,將家裡的魚銷到日本,還被知名的連鎖壽司品牌使用,這是洪佳琪返鄉三年多來,感到最驕傲的時刻,洪佳琪說有時候危機也是轉機,她的創意不只如此,將工作與興趣結合,花了超過半年時間實驗,將養殖廢棄物,魚鱗加入釉料,研發出魚鱗杯。魚鱗杯不只好看,更是循環經濟理念的落實,洪佳琪以前在上海從事餐飲業的管理,遇到疫情,無法回上海,便留在屏東陪伴父親。
與漁青串連結盟 拓展客群
石斑魚屬於底棲的魚,平時從水面上看不到魚,只有在餵食時,才能從魚的活力來觀察牠的健康狀況。餵魚是父女兩人,每天會一起做的事情,洪佳琪父親洪文統是高雄紅毛港人,家族歷代從事捕魚,當年洪文統的阿嬤因為長期茹素,醫生建議攝取動物性蛋白,家裡當時正好抓到石斑魚,本來就在思考轉型,加上阿嬤喜歡,因此洪文統便在屏東這裡展開石斑魚養殖人生。
養殖最辛苦的事情,就是日夜不間斷地守著魚池,一旦出狀況,整年心血便付諸流水,這也是讓許多年輕人待不住的原因,洪佳琪更與其他漁青串連,當一家設備損壞,其他家也會收到警報,設備出狀況下,有另外一道的保護傘存在,減少重大損失,因為一池溶氧不足的損失,可能到兩、三百萬都有可能。
歷經事業大轉彎 為台灣石斑魚產業注入新的創意
洪文統養了大半輩子的魚,終於盼到女兒回來接手,現在已經可以享受半退休的生活,偶爾出門遊山玩水,研究手沖咖啡,從繁華都市回到大武山下的老家,屏東女兒洪佳琪歷經事業大轉彎,為台灣的石斑魚產業投入青年的創意及活力。
台視新聞/甘庭嘉 詹宏舜 責任編輯/許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