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國防醫學大學兼任臨床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台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理事長)

這場發生在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的五級大火,釀嚴重死傷,無疑是香港近年來最為慘痛的災難之一,牽動著整個社會的心。這不僅是一場物質上的浩劫,更是對無數家庭和整個社區的精神重擊。

面對這樣一場重大火災,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應對,包括災後的心理修復、香港特有的城市環境因素、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介入,以及政府、民間與普通民眾應當擔負的責任與角色。

災後心理修復與療癒:目擊者、受害者與倖存者的「劫後餘生」

重大災難的倖存者、受害者家屬,乃至於第一線的救援人員和目擊者,都可能面臨巨大的心理創傷,這不僅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更是對生命安全感、世界觀的徹底顛覆。

心理健康的兩種急性威脅:急性壓力障礙與創傷後壓力障礙

這場大火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可能表現為兩種主要的心理障礙:

A=急性壓力障礙 (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在災難發生後的一個月內出現,症狀包括強烈的焦慮、分離性症狀(如麻木、失憶、感覺周遭不真實)、不斷重複體驗創傷(如閃回、噩夢)、避免創傷相關刺激,以及過度的警覺。這是一種正常的急性反應,通常會在一個月內消退。

B=創傷後壓力障礙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若上述症狀在災難發生後持續超過一個月,並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則可能演變成PTSD。這是一種需要長期、專業心理治療的慢性創傷反應。

療癒的面向

1.哀傷輔導與喪親支援:對於痛失親人的家屬,需要提供專業的哀傷輔導,幫助他們經歷哀悼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以健康的模式處理複雜的情緒和痛苦。

2.建立安全感與連結:創傷的核心是安全感的崩塌。倖存者和受害者需要一個穩定、可預測的環境來重建安全感。社區的互助、親友的支持、政府承諾的居住安排,都是重建安全感的關鍵。

3.目擊者及救援人員的去創傷化:消防員、醫護人員等第一線救援者,目睹了慘烈的現場,極易引發替代性創傷或同情疲勞。政府部門必須設立強制性的**「減壓/去簡報 (Debriefing)**機制,提供心理支援和休假安排,確保他們的心理健康。

香港的特性:地狹人稠的生活環境與防火挑戰

香港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特有的居住環境和城市結構,極大地加劇了這場火災的嚴重性。

高樓層、密集住宅的「火燒連環船」效應

1.快速蔓延的風險:宏福苑作為高齡居屋,樓層高且單位密集。當火勢從外部竹棚架和防護網開始燃燒時,火星和掉落的燃燒物在風勢助長下,極易在短時間內波及鄰近多棟大廈,形成「火燒連環船」。這暴露了外牆維修工程的防火標準和物料監管的嚴重漏洞。

2.疏散逃生的困難:在高密度住宅中,狹窄的走火通道、可能堆積的雜物,以及大量居住的長者或行動不便人士(如新聞所指),都使得垂直疏散變得極為困難,大大增加傷亡。

3.舊樓的潛在危機:香港有大量老舊樓宇,其消防設施、結構設計和逃生規劃可能已不符現行標準。這場大火是給所有舊區和正在進行維修工程的舊樓敲響的警鐘。

政府部門、民間組織與一般民眾的責任與行動指南

面對如此重大的災難,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必須立即行動,以應對當前危機並預防未來再發生。

1.政府部門:危機處理與長期改革

政府的責任不僅是救災,更在於問責、賠償與制度的徹底改革。

A=即時危機處理與資訊透明:

a/設立一站式支援中心:整合民政事務署、社署、房屋署、醫管局等資源,為受災居民提供臨時居所、經濟援助、醫療急救和心理輔導。

b/資訊公開與問責:必須儘快公布火災原因的初步調查結果,特別是針對外牆維修工程的物料、監管與承辦商責任,對涉嫌人等依法追究,以平息公眾疑慮。

c/殉職消防員的撫恤與榮譽:給予殉職消防員最高榮譽的表彰,並向其家屬提供最優厚的撫恤安排及長期支援。

B=長期制度改革(針對地狹人稠的特性):

a/全面檢討防火法規:針對高密度舊樓進行強制性消防安全檢查和升級。

b/收緊建築維修工程的防火標準:尤其針對高空作業的外牆棚架及防護網,必須強制使用最高標準的阻燃物料,並要求承辦商嚴格遵守消防條例。

c/強化公眾教育與演練:針對高樓層住戶,定期舉行火災逃生演練,特別是針對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建立鄰里互助逃生機制。

2.民間組織與社工:心靈重建與社區支援

#民間力量是社會療癒的重要支柱。

A=提供專業心理服務:社會福利機構和心理健康組織應立即調動資源,提供免費、保密的心理評估與治療。特別是針對PTSD的潛在發展,進行持續追蹤。

B=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社工應深入社區,協助倖存者處理重建家園、申請援助等實際困難。建立互助小組,讓受災者透過分享經歷來減輕孤獨感和無助感,促進心理上的「去孤立化」。

C=為受影響孩童提供支援:學校和NGO應為受災家庭的兒童提供專門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應對目睹創傷或失去親人的痛苦。

3.一般民眾:面對重大火災的自我調適與互助

即便不是直接受災者,作為廣大市民,我們也可能因媒體報導而產生間接創傷。

A=自我覺察與應對:

a/限制媒體暴露:儘量避免重複觀看或閱讀過於血腥、詳細的災難報導,以免加重焦慮和無助感。

b/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儘管心情沉重,仍要盡力維持正常的飲食、睡眠和運動習慣,這是維護心理穩定的基石。

c/容許情緒宣洩:允許自己感到悲傷、憤怒或恐懼。與信任的親友交流感受,不要將情緒壓抑。

d/尋求專業協助:若持續感到極度焦慮、失眠、無法停止回想火災畫面,請主動尋求精神醫療團隊(醫師/護理師/心理師/藥師/職能治療師)或社工的幫助。

B=實踐互助精神:

a/理性捐款與志願服務:透過正規渠道向受災家庭提供經濟援助或物資。

b/保持同理心:避免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或對受害者/救援人員做出不當的評論,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空間。

c/檢視自身安全:藉此機會,徹底檢查自家和所住大廈的消防設備(滅火筒、警報器)、逃生通道是否暢通,並與家人演練逃生路線。

結語

宏福苑的這場大火,是香港社會的一道深重傷口,它暴露了在高密度城市發展下潛藏的結構性危機,並對個體的生命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災難的修復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它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需要全社會的責任心、同理心與持續的關注。我們必須銘記這次慘痛的教訓,徹底改革,以告慰逝者、療癒生者,並確保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身陷火場要逃or等救援? 打火哥告訴你必備求生觀念
·火災獲救還要小心「隱形致命危害」! 專家揭「恐怖6大後遺症」:肺損傷難倖免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