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

許多有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人,往往跑遍了各大醫院許多科別檢查的結果,身體幾乎都沒什麼大問題,通常都是服了藥減緩症狀之後,沒多久可能又會反覆發作。這就代表身體的自然調節已經失去功能,有些人會因為長期肌肉緊繃造成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而開始頭暈、頭痛、手腳冰冷,時間一久,還會出現肩頸酸痛等現象。

李偉康提醒,「長期處於自律神經失調狀態的人,除了會頭痛、頭暈、肩頸酸痛、腸胃不適拉肚子外,還會衍生出情緒焦慮、眼睛乾澀、呼吸困難、耳鳴、心悸、腸躁、口乾、頻尿等問題,當然還包括晚上睡不好,甚至因此陷入失眠危機。」他也發現,現在有越來越多30、40歲的青壯年人,開始有頻尿的困擾,可能每半個小時就得跑一次廁所,究其根源,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關係。

心理狀態攸關健康, 熟齡者也需正視  

此外,現在也有不少老年人改善失眠困擾之後發現,由於步入老年後,開始擔心起身體出現病況,心情過於緊繃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淚液分泌功能受限,使得眼睛老化後,乾澀的狀況越發嚴重,其實,這些狀況都跟自律神經失調脫不了關係。還有一些熟齡者可能因長年都處於緊繃的工作狀態早已習慣,甚至忘了該如何放鬆,或是退休了,卻仍然處於緊繃情緒無法切換,這些都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

李偉康提醒,從心理觀點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是,熟年者往往更容易忽略自己的內心狀態,或是不認為心理健康足以影響自律神經失調,而導致生理出現不適,或者是退休後人一閒下來,變得更多慮,甚至是想法變得有些悲觀,都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這些都是需要正視的問題根源。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改善焦慮、憂鬱,營養師大讚「5食物」吃了超穩情緒! 尤其這1樣1天至少吃1次
·是心情差還是憂鬱症?一張表格自我評估,得分超過19分,趕緊去就醫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