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在沙發上邊滑手機邊喝一杯紅酒?或是晚餐吃得過多,甚至熬夜到很晚?這些看似無害的晚間習慣,其實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傷血糖。研究顯示,人體的生理時鐘會影響糖分代謝。隨著就寢時間的到來,身體分泌的胰島素會減少,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也降低。換句話說,早晨時身體處理葡萄糖的效率比夜晚高得多。因此,為了維持良好血糖控制,eatingwell網站請營養師分享晚間 5 點後應避免的 6 個習慣。
1、晚餐或宵夜吃太多,尤其是高碳水
晚間最傷血糖的習慣之一,就是在睡前幾小時吃大餐或高碳水點心。因為晚上身體處理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大量進食會讓身體負荷過重。營養師 Michelle Routhenstein 說明:「像白麵包、義大利麵、糕點、含糖零食與含糖飲料等精製碳水,特別容易在晚上造成血糖快速飆升,而身體更難在夜晚處理這些變化。」

2、晚間喝酒
晚餐搭配一杯酒看似無害,但其實會大幅干擾夜間與隔日早晨的血糖。Routhenstein 指出:「酒精最初可能讓血糖下降,但往往會在夜間反彈升高,還會干擾睡眠,進一步破壞血糖控制。」
原因在於肝臟的「雙重任務」:當肝臟忙於分解酒精時,它會優先處理酒精,而忽略釋放葡萄糖來維持血糖穩定,造成夜間血糖大幅波動。
3、睡眠不足
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密切相關。熬夜或作息不規律會嚴重擾亂血糖。研究顯示,即使只是一晚睡眠不足,就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使身體隔日難以有效利用胰島素。
睡眠不足還會讓身體分泌更多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進一步拉高血糖。此外,睡眠不足也會提升飢餓荷爾蒙,使你隔天更想吃高碳水食物。

4、晚間水分攝取不足
晚上若缺乏足夠水分,會導致血糖濃度上升。營養師 Alyssa Pacheco 解釋:「當你脫水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會更濃縮,導致血糖升高;脫水也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
不過,補水的時間點很重要。睡前一次喝太多水,可能會因頻繁起夜而影響睡眠。
5、晚間久坐不動
整晚都不活動,會大幅影響血糖調控。Pacheco建議:「在進食後60到90分鐘內,哪怕只走5到10分鐘,都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並降低血糖。」
若沒辦法出門散步,也可在原地做簡單運動(例如深蹲)。甚至溫和的活動,如伸展、做家事、在家裡走動,都能幫助肌肉吸收葡萄糖,提升夜間血糖穩定。

6、缺乏放鬆的睡前儀式
若沒有刻意放鬆,壓力荷爾蒙可能會在晚上持續偏高。皮質醇升高會讓血糖上升,並使身體對胰島素反應更差。
簡單的睡前活動,如閱讀、伸展、冥想或泡溫水澡,都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有助血糖調控。Pacheco 提醒:「很多人只想到飲食對血糖的影響,但其實壓力與睡眠品質同樣重要。規律的睡前習慣,能減少壓力、提升睡眠品質,進而讓隔日的血糖表現更好。」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你天天在吃?醫點名「5類食物」以為健康卻害血糖爆衝 全麥吐司、三明治都中招
·穩血糖不是先吃菜?專家揭「控糖關鍵」 很多人順序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