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並非只有「瘦巴巴的老人」才會有風險。董氏基金會指出,肌少症的關鍵不是體重,而是肌肉量、力量與功能是否下降。若沒有及早預防,不僅會讓行動力變差、生活品質下降,嚴重甚至可能失去自理能力或增加死亡風險。

事實上,許多「外表看起來不瘦」的人,也可能已經是「肌少型肥胖」族群。因為年齡越大,肌肉會逐漸流失,而脂肪卻不斷增加,導致表面上看似體型穩定,實際上卻是肌肉不足、脂肪過多的「虛胖」狀態。

研究揭露:「肌少型肥胖」死亡風險高出近兩倍

根據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 5888 45 歲以上成人長達 10 年後發現:

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者死亡風險增加 57%

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者死亡風險增加 115%

握力不足又體脂過高者死亡風險暴增 184%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比單純的肥胖或肌少症更危險。它不僅會造成四肢無力、跌倒、骨折,更與血脂異常、糖尿病及關節炎有關,嚴重者可能臥床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肌少型肥胖」?

簡單兩步驟就能初步檢測:

1️肥胖指標:

BMI ≥ 27,或腰圍男性 ≥ 90 公分、女性 ≥ 80 公分。

2️肌肉量指標:

若沒有專業儀器,可量「小腿圍」作為參考。

男性 < 34 公分、女性 < 33 公分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BMI ≥ 30,則測得的小腿圍需再扣減 7 公分才準。

此外,若發現自己「打不開瓶蓋」「扭毛巾費力」或 SARC-F 自我評估問卷分數 ≥ 4,都應儘早就醫檢查。

關鍵策略:吃對 + 動對

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肌少型肥胖,預防關鍵在於營養攝取與運動並行。

1️補足蛋白質

每餐至少攝取 1 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豆製品、魚、蛋、雞肉)。

每天建議攝取 1.52 杯乳品。

若同時有肥胖問題,應在專業指導下減重,以免連肌肉也流失。

2️運動雙管齊下

根據《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研究:

肌力運動每週至少 2 次,每次 2060 分鐘,如深蹲、彈力帶訓練等。

有氧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如快走、游泳、健行、有氧舞。

平時也要減少久坐,保持日常活動量。

醫師提醒:別等跌倒才開始運動!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李志恒強調,「肉肉不代表健康」。肌少型肥胖是看不見的「隱形殺手」,唯有提早注意飲食與運動,才能守住肌肉、延緩老化、維持行動自由。

健康不是等失去後才重視的事,現在就開始為自己打造「長命又好命」的人生吧!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快檢查「肌肉流失」的3大徵兆! 醫師教你「增肌最有效」的關鍵飲食
·腿部肌耐力不足走不動,還要小心中風!醫授「3動作」防肌少症 每天走O步就能逆轉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