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28歲的阿信為了準備國考,每天早出晚歸到圖書館苦讀,為避免被干擾,幾乎整天都戴著降噪耳機,從早上戴到回家,耳朵幾乎沒有休息。近日他開始出現耳悶、耳鳴及頭暈等症狀,甚至睡覺時耳中不斷傳來嗡嗡聲,嚴重影響睡眠與情緒。就醫後才發現,是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造成「聽覺過度補償反應」,若不節制,恐導致永久性聽力退化。
降噪耳機暗藏危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田輝勣指出,無線耳機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許多人從通勤、上班、運動到睡前放鬆都離不開耳機。尤其是「主動式降噪(ANC)」功能能讓外界聲音瞬間消失,營造出「真空安靜」的環境,雖然舒適,但也可能暗藏危機。
他說,降噪耳機是透過偵測外界噪音,並產生反向聲波加以抵銷。雖然使用者聽不到噪音,但耳內毛細胞和聽覺神經仍在持續工作、調整敏感度,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就像肌肉過度使用會疲勞受損,耳朵也可能因此受傷。
田輝勣進一步指出,當人長時間待在極度安靜環境中,大腦聽覺中樞會自動啟動「放大機制」,將微小聲音放大,以維持對環境的警覺性。這種補償作用短期內不易察覺,但拿下耳機後可能出現耳鳴、頭暈或覺得聲音刺耳等不適。
造成更大的聽力負擔
此外,若在高噪音環境中開啟降噪功能並同時聽音樂,耳機會為了抵銷低頻自動提高音量或強化特定頻段,造成更大的聽力負擔。長期下來,比單純聽大聲音樂的傷害還嚴重。尤其對於長時間使用耳機、對聲音敏感、容易頭暈或已有耳疾(如中耳炎、梅尼爾氏症、聽力損傷)者,更容易誘發或加重症狀。
治療方面,田輝勣說,若是初期症狀,可透過藥物改善內耳血流與壓力調節;若屬神經過度敏感,則需搭配聽力復健或聲音治療,利用環境音重新訓練大腦的聽覺辨識能力。若合併焦慮、失眠等問題,還需心理或行為治療介入。越早就醫、治療效果越佳,一旦聽力細胞壞死,便無法再生。
田輝勣提醒,使用耳機應遵守「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之後讓耳朵休息10至15分鐘,重新接觸自然環境音。可選擇「通透模式」取代全降噪,以保留部分外界聲音,減少聽覺負擔。若出現「耳鳴超過三天未改善」、「頭暈伴走路不穩」、「突然聽不清楚他人說話」等警訊,應立即就醫,避免造成永久聽損。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耳屎沒事別挖!醫驚揭「掏耳朵5大慘況」 小心耳朵更癢了
·常耳鳴恐是「這5原因」害的!醫曝隱藏問題 小心血管狹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