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在中醫稱為「痺症」。臨床上,若以「痛」為主者稱為「痛痺」;疼痛遊走不定、一下在這裡痛、一下又換地方痛,屬於「行痺」;若是長期濕氣滯留,好像黏附在關節上,使人感覺沉重不適,就是「著痺」。此外,若因無菌性發炎造成紅、腫、熱、痛等現象,也屬「痺症」範圍。
中醫認為,痺症是由於風、寒、濕等外邪侵入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因而出現關節酸、痛、麻、重、屈伸不利等症狀。常見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神經炎等疾病,皆屬此類。
雖然關節疾病不易根治,但透過適當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少發作頻率,並緩解疼痛,使關節活動度更佳,進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在治療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會依個人體質與病因,採用中藥湯方、食療等內治法,並搭配針灸、推拿等外治法。
其中,針灸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為治療關節疼痛證據等級最高的中醫療法,尤其對膝關節炎及退化性關節炎療效顯著,建議納入標準治療流程。除了針灸,臨床上也可透過手肘或手指按壓特定穴位,或運用中醫傷科推拿手法改善結構問題,效果多元。
一般民眾若想自我舒緩,可用指腹按壓足三里、陽陵泉、委中、血海、梁丘等穴位,有助於緩解下肢關節的酸痛與不適。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下山「倒退走」比較不傷膝蓋? 醫曝真相 小心更容易跌倒骨折
·「這些食物」會讓你膝蓋提前報廢!骨科醫示警 泡麵、手搖飲全中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