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29)日各地大多仍是晴到多雲的天氣,但氣象專家示警,自9月以來反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秋颱生成位置偏西機率升高,增加影響台灣的風險;而在關島附近發展的東風波動系統,可能在10月初成為下一個颱風,若路徑偏北,恐對花東帶來威脅。

展望後續天氣,氣象署指出,菲律賓東方海面低壓帶中仍有熱帶系統發展的可能。氣象專家林得恩進一步指出,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預報中心最新模擬結果顯示,自9月以來,反聖嬰訊號有持續增強的趨勢,10月至12月的發生機率超過七成,並可能延續至明年1月,機率也在六成以上,隨後逐步下降,恢復中性狀態。

林得恩說明,根據過去反聖嬰年的氣候特徵顯示,若發生在秋季,颱風生成位置將偏西,與東北季風結合時可能形成共伴效應,增加影響台灣及南海地區的機率,局部地區甚至有豪雨致災風險。林得恩舉例,2008年的「辛樂克」及「薔蜜」颱風就是重要的案例。他也提醒,反聖嬰年台灣東北部及東部秋季降雨通常偏多,而冬天至隔年春季氣溫則可能較常年平均偏低,發生的機率約六成。


至於太平洋上的熱帶擾動,氣象專家、天氣風險分析師吳聖宇指出,目前在關島附近有東風波動系統,未來幾天將沿著強勢的太平洋高壓向西移動。吳聖宇說明,根據目前預報資料普遍認為,10月2日至4日期間該系統會經過呂宋島後進入南海持續西進,接近呂宋島東方時有機會與西南季風配合增強發展,成為熱帶低壓甚至颱風。

吳聖宇分析,如果未來太平洋高壓仍偏強,讓該系統通過呂宋島進入南海,對台灣的影響將相對有限,可能僅在10月3日至5日期間,其外圍環流為迎風面帶來局部降雨;但若路徑偏北,經由巴士海峽西進,就必須高度留意。

吳聖宇提醒,雖然多數預報認為這個系統即使發展成颱風,也不會像「樺加沙」那樣「強烈而巨大」,但由於花東地區目前對降雨承受度有限,即便是較大強度的降雨也可能帶來致災風險,因此下週仍須密切觀察這個東風波動的發展。


台北/李承庭 責任編輯/周瑾逸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