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只要控制「升糖指數(GI)」就能管理好餐後血糖,但實際上,身體對同一份食物的反應,會因人而異。兩個不同的人吃了同樣的白飯或馬鈴薯,一個血糖飆高,一個卻平穩如常。這不是誰比較健康,而是身體的代謝「個性」正在說話。

碳水反應型分類:你是哪一型?

基因醫師張家銘分享,2025年刊登於《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點:每個人對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應(postprandial glycemic response, PPGR)是有明確差異的,而且與胰島素功能、代謝狀態與腸道菌組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針對55位受試者分析他們在食用不同碳水化合物後的血糖變化,結果顯示,每個人對碳水的反應存在明顯差異,並可依其血糖反應模式分為幾種「碳水反應型」。

.飯型(Rice-spiker

對白米的血糖反應最劇烈,尤其常見於亞洲族群,顯示對高升糖指數主食特別敏感,餐後血糖容易快速上升且回落緩慢。

.馬鈴薯型(Potato-spiker

對馬鈴薯反應最明顯,通常與胰島素阻抗與β細胞功能下降有關,隱含未來糖尿病與脂肪肝的風險。

.麵包型(Bread-spiker

麵包引起最高血糖者,研究發現這群人往往也有高血壓風險。

.葡萄型(Grape-spiker

血糖對葡萄敏感,但這群人多為胰島素敏感、代謝良好者。

.義大利麵型(Pasta-spiker

對義大利麵(尤其是熱食未冷卻者)反應較大,顯示慢消化澱粉也未必對所有人都溫和。

.豆類與莓果型

幾乎無人被歸為此型,因為這兩類食物含有豐富纖維與抗氧化物,血糖反應穩定,是理想的碳水來源。

馬鈴薯型人:血糖爬得快、降得慢,背後隱藏了什麼?

若你發現吃完馬鈴薯容易昏沉、飢餓感強烈、難以專注,這可能就是身體給您的提示。這類人通常胰島素反應已經開始變鈍,無法快速將血糖拉回穩定狀態,反映出胰島素阻抗與β細胞壓力的早期跡象。

研究也顯示,這群「馬鈴薯型人」不僅PPGR高,還伴隨著更高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與游離脂肪酸濃度,這些都是胰島素阻抗型代謝體質的重要標誌。

不是馬鈴薯不好 而是身體沒準備好處理它

馬鈴薯其實含有一定比例的抗性澱粉,理論上對血糖不會太刺激。但若我們的胰島素功能早已走下坡,即使吃冷馬鈴薯、配菜一起吃,血糖仍舊一路高升。這時該處理的不是食物,而是身體本身的代謝狀態。

如何知道自己是哪一型? 從日常血糖觀察做起

不需要等到糖尿病確診,透過連續血糖監測或是飯後自我測血糖,就可以初步知道自己對哪些碳水反應最劇烈。如果:

•吃完某類食物特別疲倦

•餐後容易心浮氣躁、注意力下降

•體脂偏高,特別集中在腹部

•有糖尿病家族史但目前尚未被診斷

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屬於需要特別注意PPGR的人。

碳水型態不同 調整飲食才有效

如果你是「馬鈴薯型人」,這些策略會對你特別重要:

•馬鈴薯先煮熟再冷藏,形成抗性澱粉再食用

•搭配高蛋白與高纖食物一起吃(如豆腐+青菜+馬鈴薯)

•若可能,改用低GI的主食如糙米、藜麥或豆類

•每週進行2-3次阻力訓練,有助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用連續血糖監測觀察自己的反應曲線,找出個人飲食地雷

健康不是限制 而是認識與選擇

在這個研究中,有人對白米反應最強,有人對葡萄敏感,也有人對豆類幾乎沒反應。這不是「誰吃得健康」,而是「誰吃得合適」。我們一直以為的「升糖指數」只是大數據平均值,卻忽略了自己身體給的即時數據。

了解自己是哪一型碳水反應人,遠比套用一套減醣飲食或低碳法來得有效。我們每一口吃進去的食物,都能成為向健康靠近的一步,只要你願意先認識自己。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馬鈴薯「這1吃法」恐害糖尿病!研究揭罹病率多出20% 很多人超愛
·吃飯、麵怕胖?醫曝「最佳2時段」血糖穩、不囤脂 晚上吃也沒問題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