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今(13)天發生規模7.5強震,研判是7月底規模8.8地震的餘震。擔心強震引起海嘯,中央氣象署早上連續發布三報海嘯消息。專家郭鎧紋表示這次地震,釋放等同64顆原子彈的能量,這也顯示,全球進入強震活躍期,要特別留意。
規模8以上地震變頻繁? 專家示警:全球進地震活躍期
7月底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才發生規模8.8強震,事隔一個多月,當地外海於週六(13日)再度發生規模7.5的餘震,地動山搖,引發當地居民高度警戒。中央氣象署接獲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通知,今早緊急連續發布三則海嘯資訊,所幸海嘯威脅已於中午前解除。
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64顆原子彈。他警示,未來一年全球地震活動仍需密切關注,特別是幾個面向,包括火山爆發、外隆起型地震,以及斷層破裂是否會向南擴展。
俄強震屬「海溝型地震」 若爆海嘯...恐衝擊日本、夏威夷
雖有專家示警,全球可能正進入強震活躍期,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以本次規模7.5的地震為例,震源深度約39公里,為太平洋板塊隱沒至北美板塊所造成,屬於海溝型地震。此類地震在斷層錯動時,較容易引發海嘯波。
不過,由於這次震源較深,產生海嘯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然而,若未來發生更淺層、規模更大的地震,的確可能觸發大規模海嘯,波及整個太平洋沿岸地區,包括日本、夏威夷等地都可能受到影響。
至於台灣,地理位置上相對安全。海嘯波在抵達台灣前,會先通過馬里亞納島弧,形成天然「消波帶」,有效削弱波浪能量。因此,相較之下,台灣受到海嘯影響的風險較低。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馬里亞納島弧具備「消波」作用,能有效削弱海嘯波能量,因此海嘯傳至台灣時,波幅通常較小。他進一步說明,台灣面向太平洋的東部海岸線地形陡峭,也不利於海嘯波聚焦。
李錫堤補充,「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為例,當時規模達9.0,但台灣並未受到明顯的海嘯災害,這正說明我們的地理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具備天然屏障的效果。」
專家指出台灣較不容易出現海嘯。圖/台視新聞製圖得天獨厚地理條件讓台灣比較不容易出現海嘯,不過台灣位處地震帶日常防震準備還是不能少。
台北/葉宣婕、許修銘 責任編輯/蔡尚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