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難耐,不僅大人容易心浮氣躁,許多家長也發現——孩子特別難帶:不是不肯吃飯,只吃零食,就是動不動就發脾氣、晚上睡不著、白天怎麼叫也叫不起來。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孩子在鬧脾氣,但其實,這些「失控」的行為,很可能是孩子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夏季情感障礙症候群 常見這些表現
夏季高溫會直接影響人體的情緒調節功能。西醫研究指出,當年均溫超過攝氏23度時,每上升1度,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會增加約7%。高溫會干擾大腦中負責情緒平衡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造成情緒浮躁、易怒,甚至失控。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中暑」,或稱「夏季情感障礙症候群」。
中醫則有另一種解釋,稱為「疰夏(疰:音同住)」,又稱「苦夏」。這是一種夏季特有的季節性不適,主要表現為全身疲倦、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作息紊亂等症狀,尤其在兒童身上,更容易表現為情緒起伏大、難以安撫、生活混亂。中醫認為,疰夏的主因是陰虛與脾胃虛弱,夏日暑熱外襲、損傷元氣,使本就虛弱的脾胃難以承受。
.jpg)
為什麼孩子夏天特別容易食慾差、作息亂?
中醫師陳貽嬋說明,台灣夏季「暑熱下迫、濕氣上蒸」,氣候悶熱潮濕,對脾胃本就較弱的孩子來說,是一大挑戰。孩子的皮膚散熱功能尚未成熟,體內的濕熱不易排出,會鬱積於脾胃,導致運化失常,進而出現胃口差、腹脹、便便黏稠等症狀。而在炎熱天氣下,孩子常吃冰品、喝涼飲,雖一時消暑,卻會進一步傷害脾胃,讓濕困更加嚴重。
此外,高溫也會干擾生理時鐘。夜晚氣溫居高不下,影響孩子入睡品質;而脾胃不和,則會進一步影響「臥不安」,出現睡眠不穩、易醒、多夢、夜間流汗等情況,造成惡性循環。
孩子夏天常見的三種體質問題
.暑傷肺胃型:孩子先天稟賦不足,暑熱灼傷肺胃陰液,表現為身熱、口乾、煩躁、食慾下降等。
.脾胃虛弱型:本身脾胃較虛,再加上暑熱傷氣、過食寒涼,導致精神疲倦、胃口不佳、大便偏稀、容易累。
.濕困脾胃型:濕氣困於中焦,導致脘腹脹滿、口中黏膩、食慾低下、大便軟黏、舌苔厚膩,孩子看起來黏黏重重、不愛動。

簡單快速判斷 爸媽可以這樣觀察孩子的身體訊號
孩子到底是「脾胃虛弱」還是「濕熱纏身」?留心三大身體訊號,就能大致判斷出孩子的體質狀況:
.觀察1:臉色
脾胃虛弱型:臉色偏白或黃,常常看起來沒精神
濕熱纏身型:臉色泛紅或油亮、口唇乾燥
.觀察2:排便
脾胃虛弱型:大便軟散不成形,吃較生冷或油膩的食物時,更容易拉肚子
濕熱纏身型:大便軟黏,擦不乾淨的感覺,排便味道酸臭
.觀察3:睡眠
脾胃虛弱型:入睡困難,睡不深,睡眠時雙眼沒有閉緊,露出眼白
濕熱纏身型:晚上煩躁容易醒,容易半夜哭鬧

立即可行 改善孩子「食慾下降+作息混亂」的調整法
夏天飲食把握三個原則:
1、清淡易消化:孩子脾胃較虛弱,夏天時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可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果、瓜類,有助於清熱祛濕。避免重口味油炸食物,減少脾胃負擔。
2、少冰少冷飲:貪涼飲冷可會導致脾胃不適,避免寒涼食物損傷脾胃之氣,解暑可吃常溫綠豆湯、酸梅湯、西瓜等。
3、適量補充水與鹽分:夏天溫度高,人體汗出多,容易脫水,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以預防脫水與電解質失衡。要注意避免含糖飲料,糖分攝取過多會導致濕氣滯留在體內,損傷脾胃功能。

作息黃金時段 爸媽別錯過
.早上7-9點:此時是胃經氣血旺盛的階段,也是吃早餐的最佳時機,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著啟動孩子的消化系統。
.晚上9-11點:三焦經循行的時辰,在這個時間幫孩子穩定身心進入休息階段,是幫助入眠的關鍵時刻。此時不建議使用3C,調低環境亮度、營造睡眠儀式,可幫助孩子順利入睡。
除此之外,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左右是一天最炎熱的時候,這時段避免戶外劇烈運動以免中暑。白天可以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適度運動,可以加強體溫調節能力,增加新陳代謝,促進腸胃蠕動,白天適度運動,晚上也會比較好入眠!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小孩瘦巴巴、食慾差怎麼辦? 中醫師大推「1甜品」健脾又開胃
·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最容易犯這1種錯! 心理師教「3招」訓練高EQ表達並解決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