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統計,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再度進入排行榜,並在1524歲與2544歲兩組年齡層高居第二,顯示自殺問題逐漸年輕化。

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品洋指出,臨床上導致自殺的兩大關鍵因素,一是憂鬱情緒或憂鬱症的累積,二是生活壓力堆疊。青壯年族群常見壓力來源包括學業、職場不適應、人際情感挫折、社群媒體比較,以及家庭與經濟責任等,長期下來會讓情緒惡化,甚至萌生自傷念頭。

青年工程師案例:rTMS 治療助其重返職場

一名20多歲的科技新鮮人,因長期加班與績效壓力陷入憂鬱,出現失眠、專注力下降等症狀。雖曾嘗試藥物治療,但因副作用無法持續,後來接受藥物調整、心理諮商與rTMS(重複式經顱磁刺激)輔助治療。rTMS為非侵入性方式,可刺激大腦與情緒相關區域,國際研究證實能改善憂鬱。該患者在療程進行到第12次左右,情緒已明顯好轉,並於一個多月後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藥物+心理+非侵入治療 三管齊下更完整

王品洋強調,rTMS 不是取代藥物或心理治療,而是「互補選項」,特別適合對藥物反應有限或無法耐受副作用的患者。治療過程同時搭配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與心理諮商,能有效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也觀察到,若能在早期同步處理「社群媒體壓力」與「情緒辨識困難」,治療效果更穩定。

情緒健檢:低落超過兩週就該就醫

如何判斷該不該求助?王品洋建議,將心理健康視為與身體健康一樣需要定期檢查: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週,並影響睡眠、食慾、人際或工作,就該就醫。平日也可透過線上自評量表初步檢測,即使尚未達到疾病診斷,也能獲得壓力管理與因應建議。親友的角色更關鍵,應以傾聽和陪伴取代責備,並鼓勵就醫,若有自傷行為則應立即送醫。

恩主公醫院參與衛福部「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最多3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心理諮商(僅收掛號費),協助處理情緒困擾、伴侶關係、學業或職場壓力。院方並規劃平日晚間及週六時段,方便上班族就診。

王品洋呼籲,憂鬱症並非無法改善,關鍵在於「早識別、早介入、早連結」醫療與支持資源。若自己或親友出現長期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明顯退步或反覆表達絕望,請及早就醫,或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尋求協助。透過藥物、心理與rTMS的整合治療,搭配政府與社區資源,能夠幫助更多青壯世代走出低谷,減少遺憾。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改善焦慮、憂鬱,營養師大讚「5食物」吃了超穩情緒! 尤其這1樣1天至少吃1次
·是心情差還是憂鬱症?一張表格自我評估,得分超過19分,趕緊去就醫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