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病」(air-conditioning disease),又稱「冷氣病」、「空調綜合症」,泛指因長期處在空調環境中、溫濕度失衡、空氣不流通或冷氣設定不當而引發的「非感染性不適症狀集合」,並非正式醫學疾病分類。中醫師李翊指出,多見於辦公室族群、老年人、兒童、女性與慢性病患者天氣酷熱,成天開冷氣空調病。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可能產生哪些身體狀況?
1、冷風直吹與低溫暴露:過度寒冷的生理衝擊
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特別是冷氣直接吹襲頭頸、背部或關節部位,會導致以下生理異常:
.末梢血管收縮 → 微循環障礙 → 手腳冰冷、水腫、下肢乏力
.肌肉緊繃、關節僵硬 → 常見症狀如肩頸痠痛、腰背不適、關節疼痛
.腸胃蠕動減緩 → 表現為食慾下降、腹脹、反胃、腹瀉或便溏
此類不適與中醫所說「寒濕內侵、陽氣鬱滯」的病機高度契合。

2、空氣乾燥:黏膜與皮膚屏障的破壞
冷氣運轉時常伴隨濕度下降,導致呼吸道與眼鼻口黏膜水分流失,加劇乾燥與過敏現象,主要表現為:
.黏膜乾澀:眼睛乾澀、視物模糊、鼻腔乾癢、口乾舌燥
.呼吸道過敏與刺激症狀:鼻塞、流鼻水、喉嚨乾癢、咳嗽、氣喘,臨床上與上呼吸道感染極為類似
.皮膚乾燥與搔癢:乾裂、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加重
此類症狀多與冷氣環境下相對濕度低於40%有關。

3、空氣不流通:密閉環境下的病原聚集與免疫壓力
在密閉空間長時間開啟冷氣,若缺乏定期通風與空氣清淨措施,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病原累積:空調系統內部若未清潔,常孳生細菌(如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黴菌與塵蟎
.免疫負荷增加:反覆感冒、呼吸道過敏反應(鼻炎、氣喘)、皮膚過敏(濕疹、蕁麻疹)
.室內氧氣濃度下降:久坐後出現頭昏、疲倦、認知遲緩等表現
這類環境極易成為過敏性與感染性疾病的誘發因子。
4、室內外溫差過大:自律神經失調與情緒干擾
劇烈的溫差變化(通常超過5°C)會干擾人體體溫恆定機制,進一步影響神經與血管反應調節,常見表現包括:
.自律神經紊亂:心跳加快、血壓波動、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
.情緒與睡眠障礙:煩躁易怒、焦慮不安、失眠或日間嗜睡、晨起困難
此類症狀常被誤認為單純疲勞或心理壓力,實則與環境溫差刺激密切相關。

哪些族群容易受到空調環境影響?
空調雖提供舒適的環境溫度,但對某些族群而言,卻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風險因子。根據臨床觀察,以下幾類人群在長期暴露於冷氣房後,較容易出現所謂「空調病」的相關症狀:
1、上班族/久坐辦公者: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且活動量少,常見症狀包括頭痛、肩頸僵硬、手腳冰冷、眼睛乾澀、專注力下降與精神疲乏,與長時間姿勢固定及循環不良密切相關。
2、電腦族/隱形眼鏡族: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並處於乾燥空氣中,易引起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結膜不適,加上姿勢不良,常伴隨肩頸肌肉緊繃與筋膜疼痛。

3、老年人:體溫調節與末梢循環功能退化,容易出現手腳麻木、水腫、關節疼痛、心悸、血壓波動、疲倦無力等問題,且代謝減緩,對溫度變化適應力差。
4、兒童與幼兒:呼吸道與體溫調節系統尚未成熟,長時間吹冷氣易導致鼻塞、咳嗽、發燒、食慾下降、反覆感冒及睡眠品質不佳。
5、孕婦:妊娠期間血液循環負荷增加,若處於低溫或濕度過低的環境,易出現下肢水腫、頭暈、心跳加快、噁心、疲倦感與皮膚乾癢,並伴隨情緒波動加劇。
.jpg)
6、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糖尿病):受限於血管彈性與末梢循環功能,冷氣環境易誘發心悸、頭痛、胸悶、血壓不穩與體溫調節困難等不適,特別是在室內外溫差過大時風險更高。
7、過敏體質者(鼻炎、氣喘、濕疹):冷氣房中塵蟎、黴菌及乾燥空氣易誘發過敏反應,常見打噴嚏、鼻塞、咳嗽、氣喘惡化及皮膚搔癢等表現,對環境品質變化高度敏感。
8、新陳代謝較慢者(如甲狀腺低下):代謝率低下者對寒冷環境適應力較差,易出現怕冷、水腫、全身倦怠、胃腸蠕動遲緩與消化不良等症狀,需特別留意空調使用方式與時間。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一回家、一上車就開冷氣恐致命!醫曝「隱形心梗危機」 很多人都中招
·吹冷氣也可能中風?醫示警「夏季常見4大神經病變」警訊 手腳麻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