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高溫不斷攀升,兒童熱傷害事件頻傳。醫師提醒,熱傷害從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一路發展至中暑,是一條漸進式、具致命風險的危險光譜。一旦處置不當或延誤送醫,恐將危及生命。
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回憶,一名國中男生在36°C高溫下參加夏令營活動,不到一小時就出現頭暈、抽筋、臉色蒼白等熱傷害初期症狀,體溫飆升至近39°C。儘管老師即時降溫並補充水分,男童仍持續嘔吐、反應遲緩,最終送醫急救才穩定下來。該案例凸顯:孩童若缺乏預防意識與即時處置,熱傷害可能迅速惡化成中暑。
體溫調節差+活動量大=熱傷害加倍
孫義文指出,兒童的散熱能力較成人差,且神經反應不敏銳,往往難察覺不適,加上常因玩得太投入忘記補水與休息,進一步增加中暑風險。
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2024年夏季(6–8月)已有超過2,600人因熱傷害就醫;截至7月13日,今年熱傷害通報已破千例。NASA也指出,今年8月創下史上最熱紀錄,提醒國人勿輕忽熱害。

吹冷氣也中暑? 室內熱傷害不可忽視
即便在冷氣房內,若環境悶熱、空氣不流通或孩子穿太多、不補水,也可能導致體溫過高。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家長需特別注意穿著與補水頻率。
以下症狀請立刻送醫:
*體溫 ≥ 40°C
*意識不清、持續嘔吐、無法站立或抽搐
*呼吸困難、心跳過快但脈搏微弱
【暑期防中暑】4裝備+補水4原則不可少
🔸建議攜帶用品:
保溫水瓶+電解質飲料
遮陽帽、透氣衣服、防曬用品
急救用品(冰敷袋、退燒藥)
攜帶式電風扇、噴霧瓶
🔸補水原則:
運動前1小時補充400–600ml
活動中每15–20分鐘補充200–300ml
國小學童每日應喝1500–2000ml
以白開水為主,少喝含糖飲料
孫義文強調,預防熱傷害的關鍵在於「提前警覺、辨識徵兆、立即因應」。暑假期間,家長與師長應主動守護孩子健康,避免因輕忽高溫風險釀成遺憾。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中暑了才治療?恐怕太晚了
.天熱吃冰消暑!營養師忠告「這幾種吃法」恐害變胖、腸胃不適 直接將冰咬碎超不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