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戴耳機,你怎安心?骨傳耳機真的減少傷耳嗎?不入耳耳機比較不會傷害?

1、為什麼耳朵會受傷?

.音量過大+時間過長

.內耳毛細胞疲勞,甚至永久死亡

.出現耳鳴、中耳炎、聽力減退,嚴重者噪音性耳聾

.美國估計6-19歲青少年中,每8人就有1人已出現與耳機相關的聽損徵兆

.入耳式耳機貼得最近,當外界噪音多時,人往往把音量調得更高,危險倍增

2、遵從黃金「6060」守則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規則 時間 内容 為什麽? 每日累計 每日累計s60分鐘 分鐘 60分鐘 60 音量 讓内耳毛細胞有足夠 「休 息」時間 息」 時間 入耳s60%最高音量 最高音量 (或s70dB) dB) 70 超過85dB持續8小時即 超過85dB 持續 續8小時即 小時即 超過 可造成不可逆聽損 音量 每 每+3 +3dB可容忍時間就砍 +3 dB 半! 」的圖像

 ▲小提醒:在安靜環境測試音量,若旁人清楚聽到你耳機的聲音,代表音量已過高。

3、骨傳導耳機真的「無敵」?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3 骨傳導耳機真的 耳機真的「無敵」? 「無敵」 優勢 可能誤區 耳道開放, 耳道開放,能同時聽到 9耳道開放,館同時購到×仍可進高望國:70% X 仍可達高聲壓; 70% 能同時聽到 環境音→戶外運動更安全以上音量一樣可能傷。 環境音→戶外運動更安全 環境音 →戶外運動更安全 以上音量一樣可能傷耳。 減少 聲音透過顧骨 鼓膜直接刺激 X 低頻漏音擾人 低頻漏音擾人;暗雜 嘻雜環 境中易不自覺調大音量。 、通無時減少「唯目」周×長時間高援動點站膚, X 長時間高振動點貼膚, 通話時減少 「堵耳」 重話時減少「堵耳」 問 脹感 部分使用者會感到頭動不 適。」的圖像

結論:骨傳導≠絕對安全,但若搭配「6060」,確實是對耳膜更友善的替代選擇。頭骨貼點越靠近耳道,聽閾可降 20-40 dB,聲音更省力、更清晰。

其他不入耳耳機,也不會傷耳嗎?

「不入耳」≠「零風險」!除了骨傳導,還有開放式掛耳耳機,它們把聲波改走「骨路」或「空氣外放」,確實減少了堵耳、悶熱與中耳感染的機率。但一旦音量大、時間長,內耳的耳蝸仍然會被同樣的聲能轟炸,毛細胞損傷照樣發生。骨傳導/開放式的優點:

耳道保持開放,減少悶熱與外耳道炎

可同時聽到環境音,跑步、騎行更安全

不會產生「骨盆共振」內壓感,長時間較舒適

但若長期使用音量 > 80 dB(這也就是你們手機顯示的約 70 % 以上音量),依然可在數年內累積噪音性聽損風險。

4、實用小招式

1.選用有「聽力保護模式」或自訂音量上限的裝置——iPhoneAndroid 皆可在設定中限制最大dB

2.用「計時器」幫自己強制休息;每聽30分鐘就脫下耳機5分鐘。

3.在嘈雜場域改用降噪耳罩:降噪≠大音量;透過被動或主動降噪,可將音量壓低。

4.定期做聽力檢查(尤其是耳鳴、悶塞感 > 24 小時未消失時),及早處理才能保得住「黃金頻率」。

5.兒童青少年從小養成好習慣: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每週聆聽時間≤40小時、平均音量≤ 75dB,以免「長大先吃虧」。

重症醫師黃軒提醒,音樂可以天天聽,但耳朵只有一雙。控制「時間+音量」,偶爾換上骨傳導或降噪耳罩,給內耳毛細胞一點呼吸空間,才能一直把喜歡的旋律聽到老。

.開放式耳機音量 < 70 % 才是安全聲量

.入耳的耳機音量 < 60 % 才是安全聲量

以上最大只能用 < 60 分鐘,最好 30 分鐘就停下來休息吧!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耳機降噪功能更保護耳朵?醫曝你不知道的真相 使用千萬別超過O分鐘
·【有圖慎入】超長耳屎塞耳道害耳鳴、聽力下降! 醫點名「7種人」最好定期清:常戴耳機注意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