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段關係因背叛告終,面對那些滿載回憶的物品——定情信物、合照、一起購買的家具——常讓人不知所措。然而,根據刊登於國際哲學期刊《Synthese》的一篇研究指出,這些物品不僅是情感的觸發點,也可能成為邁向寬恕的障礙。透過有意識地處理與傷痛有關的物品,有助釋放負面情緒、促進情感療癒,甚至更快邁向寬恕。

這篇由陽明交大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游尚愷(Christopher Jude McCarroll)與美國普渡大學Marta Caravà共同發表的論文〈不受束縛的寬恕:延伸道德過程中的情感、記憶與物質〉,挑戰傳統將寬恕視為純內在心智歷程的觀點,主張寬恕是一種「延伸性過程」,與我們周遭的物質環境緊密相關。

研究指出,寬恕的關鍵在於調節對加害者的強烈負面情緒,而這往往仰賴記憶的重塑——捨棄細節性、情緒性片段,只留下「要點記憶」(gist memory)。此過程中,物品扮演關鍵角色。某些物品具有強烈的記憶喚起性,若能有意識地保留帶來正向回憶的物件、丟棄或遠離令人痛苦的物品,能幫助我們達到「線索依賴性的遺忘」,進一步降低情緒反應,打開寬恕的大門。

然而,研究也提醒,「寬恕」與「放下」不同:前者是一種有意識的道德選擇,意圖改變對加害者的態度,甚至可能修復關係;後者則偏向個人療癒與情緒超脫,未必與原諒有關。兩者雖都能帶來心理釋放,但其道德意涵與人際後果截然不同。

這項哲學研究為改變生活環境、整理記憶物件提供了深刻見解——丟棄不再需要的物品,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重新開始的勇氣與主動的療癒。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居家收納一定要斷捨離?整理達人教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整理術
.大掃除還掃不完? 心理學教你成功「斷捨離」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