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後氣溫升高,又碰上梅雨季陰雨綿綿,濕氣滿滿,讓不少人覺得身體變得沈重、胃口變差、甚至皮膚出現濕疹。中醫師周律廷提醒,這段時間很容易讓「濕邪」趁虛而入,出現像是口不渴、四肢沈重、腸胃不適、大便黏膩等不舒服的症狀。
尤其是「脾虛濕阻型體質」的人,更要小心!因為台灣春夏濕氣旺,久了會影響脾胃功能,讓身體更容易囤積濕氣。周律廷建議,可以透過中藥材如茯苓、陳皮、黃耆、赤小豆等幫助健脾除濕,搭配天樞、大橫、血海、三陰交等穴位按摩或針灸,都有助調理體質。
吃對食物也能幫助除濕
像是南瓜、薏仁、玉米鬚都是不錯的選擇,日常生活中也要少吃生冷、油炸和加工食品,避免濕氣滯留體內,此外,多曬太陽、搭配適度運動,有助促進氣血循環,加速濕氣排出。
而說到端午,怎麼能不提粽子?營養師張家榕提醒,肉粽熱量高,一顆等於兩碗飯,對怕胖的人來說是個小炸彈。建議選小顆粽子,醬料不要直接淋上去,用沾的就好;最好搭配蔬菜一起吃,讓粽子成為正餐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點心。進食順序也有撇步:先吃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再吃粽子,可以幫助減少攝取量。
周律廷補充,糯米不好消化,吃多容易脹氣、腸胃不適。建議腸胃敏感的人選擇圓糯米、細嚼慢嚥,並可搭配「沁膳飲」來幫助消化、降火氣,在悶熱的夏天特別適合。
這5種人吃粽子更要小心
1.消化不好、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者:糯米會加重症狀,導致打嗝、咳嗽。
2.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粽子油脂高,建議去掉肥肉、控制份量。
3.糖尿病患者:糯米會讓血糖起伏大,選擇低油低糖粽,一餐最多半顆。
4.腎臟病患者:注意醬料鹽分和粽子內的高磷食材。
5.發燒、咳嗽、黃疸、關節痠痛者:濕熱體質吃粽可能加重不適。
周律廷最後提醒,端午節濕熱氣候交錯,體質虛濕者容易中招,務必要從飲食、生活作息到心理狀態多加注意,才能平安健康過端午。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端午後還三餐吃粽子,醫點名「這1類人」恐頻尿、尿尿痛! 教你4招防感染發炎
.吃粽子害「胃食道逆流」發作!營養師教吃粽原則 少喝湯、別配飲料食用